2022-10-25 09:5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福州卷)59.郑和下西洋主要人物


 

一、郑和1371—1433)

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原姓马,名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郑和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回民马哈只第二子,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郑和11岁,因为战争被掳入军中,又被选入内侍,成为朱棣燕王府侍童。他比朱棣小10岁,二人关系好,长大成为朱棣的贴身带刀侍卫,后转战沙场,屡建战功。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史称“郑和”。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深受明成祖信赖。36岁时,被任命为“通番正使”“总兵官”,统帅庞大的舰队七下西洋。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二、王景弘(?—约1464)

民间称王三保、王总兵、漳州府龙岩县集贤里香寮村(今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人。明洪武年间(1368—1398)入宫为宦官,侍奉燕王朱棣。建文年间(1399—1402),随朱棣起兵,参与“靖难”之战,得朱棣赏识。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奉明成祖朱棣之命,以正使身份协助郑和出使西洋,共同率领27800余名官兵和水手组成的庞大船队,从江苏刘家港出发,经东海、南海,先后到达占城(今越南南方)、暹罗(今泰国)、爪哇、苏门答腊、三佛齐(今印度尼西亚)等地。船队在三佛齐歼灭以陈祖义为首、企图抢劫船队的一群海盗。随后经满剌加(今马六甲)到天竺(今印度)、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北上印度洋西岸的柯枝(今印度的柯钦)、古里(今印度科里库特)、加尔各答,到达忽鲁谟斯(今伊朗霍尔姆斯港),后返航。历时两年多,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回到南京。返航时,西洋各国派遣使臣携带珍宝贡品,随船队到南京向皇帝朝贡。

永乐五年(1407年)十一月,王景弘与郑和再次率船队出使西洋,并送各国使臣回国,随带中国丝绸、瓷器等物品赏赐各国。船队经过锡兰山时,专程到立佛寺进香布施,立碑纪念。永乐七年七月,船队回到南京。同年九月,王景弘与郑和受命第三次出使西洋。船队有官校、旗军、勇士、民艄、买办、水手27670人,先后到达占城、爪哇、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山、小葛兰(今印度南部)、古里,抵孟加拉湾后折回满剌加。在征得满剌加国王同意后,在那里修筑城墙和仓库后回国。

永乐十年(1412年),王景弘受命到闽、浙沿海招募大批水手和造船工匠,在江苏太仓、福州长乐、泉州等地督练水师、监造海船、修建天妃宫。永乐十一年,明成祖北上,到北京建新都。王景弘随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兼管招募舟师、监造海船等事务,为郑和第四、五次出使西洋做准备。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王景弘和郑和受命第六次出使西洋,并护送第五次出使西洋时随船来中国访问的17个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回国,同时将锦、绫、纱、罗、绮、绢等物分赐给各国国王。沿途有苏门答腊、满剌加、榜葛剌(今孟加拉国)等16个国家又遣使1200余人,携带各国贡物随船队到中国。

永乐末年(1424年),王景弘在激烈的皇位之争中,因拥立太子朱高炽有功,荫及嗣子王桢受赐世袭南京锦衣卫正千户。洪熙元年(1425年),王景弘受任南京守备。同年八月,与郑和一起选用下西洋官兵1万余人,修造南京大报恩寺等宫庙。宣德四年(1429年),王景弘受敕省视南京旧皇宫。同年四月,开始督造船只,操练水兵,准备再下西洋。

宣德五年(1430年),王景弘与郑和受命率船队第七次出使西洋。郑、王率领船队从江苏刘家港出发。次年二月到达长乐太平港,等候季风开洋。其间重修长乐南山天妃行宫、三峰塔寺,并新建三清宝殿。五月,铸献铜钟一口,钟铭曰:“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十一月,在南山天妃宫三清宝殿以“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李兴”等人名义刊立《天妃灵应之记》碑。十二月中旬,船队从五虎门出海,先后到达占城、爪哇、满剌加、锡兰山、忽鲁谟斯等17国。其间,曾派一支船队访问阿拉伯半岛上的祖法儿(今佐法儿)、阿丹(今亚丁)。同时派出熟悉外交、贸易事务及翻译等7人,随天方国(今麦加)船只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圣,并绘制麦加清真寺的建筑图带回船队。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卒于古里,王景弘率船队扶柩返航。西洋十余国派遣使臣随船队到北京朝贡。

宣德九年(1434年)六月,王景弘受命以正使身份独自统率船队出使南洋诸国。回国时,苏门答腊国王遣其弟哈尼者罕随船队到北京朝贡。明正统元年(1436年)二月,英宗命王景弘停罢采买营造,不再使洋。

王景弘前后6次出使西洋,历经30余国、60多个地区,因此在海外影响深远,迄今在东南亚和台湾流传着有关他的传说。王景弘晚年潜心整理航海资料,撰有《赴西洋水程》等航海专著传世。

 

三、李参1387—1436)

又名黄参,字求我,号应宿,长乐市首占镇黄李村人,著名航海家。李参少年勤于读书习武,永乐七年(1409年)正月,驻长乐造巨舰、准备下西洋的总管太监郑和招收从征人员,李参应征入伍,十二月,船队自长乐太平港扬帆启航下西洋。道经锡兰山国,其王亚烈苦奈儿企图谋害舟师,李参在战斗中生擒其王,因此深得郑和青睐。永乐九年六月,因功升为忠武校尉(从六品官衔)。

永乐十一年冬季,李参再次随郑和船队从长乐太平港启航扬帆出洋。船抵苏门答腊国,时有伪王苏斡剌寇篡政。郑和应国王宰奴里阿比丁所请,出兵剿捕。李参率兵参战,大败伪兵,生擒伪王。永乐十三年,船队归航,押解伪王献于大明朝。

永乐十五年,郑和再次率领船队下西洋,此行收获颇丰,有忽鲁谟斯国进贡的狮子、金钱豹、大西马及阿丹国进贡的“麒麟”(长颈鹿)等奇珍异兽。

永乐十九年冬,帝复遣郑和统领舟师下西洋,同时将忽鲁谟斯等国使臣送返本国。郑和返朝复命时,永乐皇帝封李参为游击定远将军(从三品武官),同时诰封其父。

永乐二十一年春,皇帝准李参返乡祭祖。宣德八年(1433年)航海结束,回朝复命,皇帝嘉奖并赐封李参为总管府中军。

 

四、马欢(生卒年不详)

回族,字宗道,号会稽山樵,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信奉回教,明代通事(翻译官)。曾随郑和三次下西洋,亲身访问占城、爪哇、旧港、暹罗、古里、忽鲁谟斯、满剌加、亚鲁国、苏门答腊、锡兰、小葛兰、柯枝、古里、祖法儿等国, 并到麦加朝圣。

马欢精通波斯语、阿拉伯语,在郑和使团中,由于“善通番语”兼任通事、教谕。

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船队抵达古里,马欢等7人受郑和派遣,与古里国使团一起前往麦加朝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官方身份的穆斯林朝觐行动。在麦加,马欢等使团人员受到天方国人的欢迎和礼遇,并且购得“麒麟”、狮子、鸵鸟及其他奇珍异宝。回国后,摹绘一幅“天堂图真本”,这是我国最早的一份麦加地图。这次访问前后达一年。使团离开时,天方国王派使节随马欢到中国访问。皇帝和大臣喜欢“麒麟”,请来诗人、画师,为“麒麟”写诗作画。

马欢随郑和三次下西洋,先后访问过亚非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回国之后,“采摭诸国人物之妍媸,壤俗之同异,与夫土产之别,疆域之制,编次成帙,名曰《瀛涯胜览》”,描述世人鲜知的海外世界。现存记载郑和下西洋的主要著作有费信《星槎胜览》、巩珍《西洋番国志》和马欢《瀛涯胜览》三部。《瀛涯胜览》是中外交往史上影响最大的史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