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6 17:3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莆田卷)83.莆田与海上丝绸之路


 

莆田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源远流长,曾是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重要节点。

首先,港口资源丰富。莆田港湾环抱,有湄洲湾、兴化湾和平海湾三大海湾,沿海又有众多岛屿。全境海岸线长343.6千米,约占全省海岸线10.3%,境内特别是湄洲湾水深港阔,不冻不淤,口外岛屿拱卫,内有半岛及屿或岬角环抱,是一个“口小腹大”“中国不多,世界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可建万吨以上至30万吨码头泊位150多个。

莆田陆、溪、海三者兼备,交通运输条件良好。三大港湾与外部世界紧紧相连,海上交通特别便利,便于与国内沿海各地和海外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往来,也便于海上军事活动。

其次,经济文化繁荣。唐代,莆田、仙游经济文化崛起。到了宋代,兴化大规模开发,特别是两大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溪渠交汇,是当时开发的重点区域。两宋兴化经济文化空前发展,达到鼎盛阶段,涌现出一批批海商,对外贸易活跃。明代,兴化经济文化发展进入第二次高峰期,虽一度遭到了倭寇严重摧残,但倭患平定后,很快便恢复和发展起来。

再次,造船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宋代兴化,是全国重要的造船基地、福建四大造船中心之一。

最后,妈祖信仰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密切。妈祖是航海者的保护神,是他们战胜惊涛骇浪、克服重重困难的精神力量。海上丝绸之路既是海洋贸易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千百年来,妈祖信仰在传播中,遗留、传承下来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回顾莆田历史,经济发展、对外贸易状况与港口开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南朝陈时,莆田开辟了蒲口港。自唐代起,北方人口大量迁入,莆田开发与发展加快,初步开辟、形成了港口群,白湖港、迎仙港、黄螺港、青螺港成为对外贸易口岸。

宋代,兴化经济、文化、对外贸易空前发展,达到鼎盛阶段。当时,不但港口群基本形成,而且官营和私营造船都很发达,通过白湖港、宁海港、涵江港、江口港、贤良港、秀屿港、太平港与外界发生紧密的联系。

元代至民国时期,兴化经济文化和对外贸易在严重挫折中恢复发展,港口群建设也忽起忽落。

明代近300年,兴化经济文化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既辉煌,又历经劫难。倭寇18次进犯兴化,抢掠烧杀,占领兴化府城、平海卫城,围困仙游县城,洗劫莆田和仙游城乡。繁荣的莆田成为一片废墟。戚继光等率军平定倭患,兴化经济文化逐步恢复,重新发展、繁荣起来。涵江港、贤良港、秀屿港、吉了港、太平港又获新生,与外界恢复经济文化联系。

清代初期,清廷实行迁界政策,又施行海禁,兴化地区特别是莆仙经济文化遭到了严重破坏,精华荟萃的府城和沿海地区成为一片废墟,航运和对外贸易中断。民国时期,福厦公路修成,三江口港崛起并成为闽中最大的港口。晚清以后,莆仙大量向外移民,对外宗教文化交流频仍。

明清时期,兴化商帮为福建三大商帮之一,有“无兴不成镇”之誉。他们活跃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莆田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也极丰富。现存的与航海有关的文物古迹、文献典籍非常丰富,不少还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是莆田古今海上丝绸之路辉煌的历史见证,是古今杰出的莆田人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拼搏、奉献精神的展示。

目前,被钱伟长誉为“中国不多,世界少有”的湄洲湾港,正在大规模开发中,港城建设也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中,发展势头良好!莆田将为中央赋予的福建“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发挥更大的、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