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0 22:2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滕 容 王吉峰



·“闽台福文化·

闽台福缘:基于闽台带“福”字地名的研究

 

   王吉峰

 



  引 文

 

前一段时间,话题“地图可显示台湾省的每个街道”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一,引起了网友的热议。笔者注意到,目前市面上常用的地图软件早已可以检索到台湾省的详细位置信息,包括乡镇村里,街道、道路、建筑甚至详细到美食店铺。细心的网友发现,台湾省的街道的命名方式包含了众多熟悉的地名,如福州东街口、长沙街、南京路,还有在台北,可见福兴、福林、五福和百福的里和村。网友们纷纷表示:“太亲切了,都是大陆城市的名字”“有一些和老家福建一样,带福字的村庄还不少”“每个村庄、每条路都是回家的路”。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福字命名的省份。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全省现拥有福命名的市4个(福州市、福清市、福鼎市、福安市),乡镇3个,村112个、社区58个。而在海峡对岸台湾省,共有155个里或者村都带有字,而且有不少是同名的。闽台两地福缘深厚,可谓源远流长、蔚为大观。


一、和福建

 

广大民众往往心怀着一种非常真诚的想法:就是希望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衣食富足。这些美好的愿望都最终汇入福文化中,其核心内涵就是表达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到文化,人们自然而然就很容易想到唯一全国以“福”命名的省份——福建。福建的省会是福州,民间有俗语“福州福州,有福之州”。根据《说文解字》,“福”是形声字,从示畐声,声符同时兼表字义。“畐”本来是象形字,是“腹”字的初文,上象人首,“田”像腹部之形,腹中的“十”,表示充满之义,因此“畐”有腹满之义,“福”字的本义就是吃饱肚子、吃饱是福。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福建地形以丘陵为主,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形复杂、气候相对湿热、自然灾害频繁。然而面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面对险象丛生的现实环境,福建先民顽强拼搏,勇于与艰苦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积极地适应自然,改善自然。正如福建土楼,在八闽大地上生活的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团结互助,同心协力解决问题,共度难关。福建先民从内心深处祈求无灾无患,丰衣足食。正是因为以前经历过苦难,才更加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福建人都很惜“福”,自古以来就有崇福、祈福、盼福的传统,对福文化具有高度的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正如一幅对联:上联是“福建福州福清福鼎福安五福临门”,下联是“永安惠安诏安华安四季平安”,横批是“长乐永安”,这副对联被称为福建最好的对联,用的全是福建的地名。在有福之省、有福之州的土地上,八闽儿女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奋发图强,与福结下不解之缘。

 

二、闽台地名文化历史溯源

 

“闽台一家亲,同宗源流长”。福建与台湾不仅在地理上位置相近,更在人文风俗与血缘上一脉相承,难以割舍,有着史缘久、地缘近、血缘亲、语缘通、文缘深、俗缘同、商缘广的亲密关系和民族情结。闽台两地一直有高度契合的地域文化认同,而这种认同的起源,便来自于历史弥久的移民,两地的发展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移民史,一段艰苦奋斗,与恶劣自然环境作斗争的历史;更是一部两岸人民凭借自己双手勤劳致富,追求美好生活的造福史。

福建人民迁移台湾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元时期。在南宋周必大的《文忠集》中,记载了晋江县百姓乘船前往澎湖列岛上进行耕种粟、麦、麻谋生。元代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也提到了大陆人民在台生活的情景,泉州人来到台湾,将土地进行开垦,划分土地,开挖沟渠,并在上面结茅为屋居之②而到了明代万历年间,以漳泉为代表的闽南人迁往台湾和澎湖列岛的规模更大,“屹然一大部落”,福建人在当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群体,出现了“开台王”颜思齐。颜思齐出生于漳州府海澄县青礁村(今属厦门市海沧区),是当时东南沿海一个海商集团的领袖。他在荷兰人入侵台湾之前,即公元1622年(天启二年)就招徕闽南百姓数千人筑寨定居、镇抚番社、拓垦台湾,率众纵横台湾海峡,因而被尊为“开台王”。以他为代表的闽南移民到台湾以后,以血缘、亲缘、乡缘关系聚居,合力拓垦,安居乐业。而闽南方言所称“大员”“台员”“大湾”等,逐渐演化为“台湾”。明未公文开始正式使用“台湾”的称谓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三月,郑成功亲自率领水陆官兵及眷口达三万多人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侵略者长达38年的残酷统治,使宝岛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而郑成功所带的大部分都是闽南人。清代台湾设府,归福建管辖,闽人源源不断渡台,通过勤劳双手艰苦创业,推动台湾的发展。台湾在大陆移民辛勤开发下,到割让台湾给日本前,清朝基本上已完成拓垦规模,建立完整的行政区域,并根据移民们拓垦过程中按天然地形、垦殖先后、聚落分布、灌溉沟渠及市集生活圈等汉族传统命名方式,对地名给予有意义的命名通过以福字命名的村和里,体现了台湾人民对安居乐业、五谷丰登的向往。

台湾社会是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移民社会,其中移民人口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根据国台办发布的数据,2019年底,台湾地区户籍登记人口为236031万人,分为四大族群——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少数民族。闽南人、客家人和外省人基本上都是汉民族,约占台湾总人口97%。闽南人、客家人大多是1945年以前移居台湾的,又被称为本省人。闽南人约占总人口的近70%,祖籍地多为福建泉州、漳州;客家人约占总人口的15%,祖籍地多为福建龙岩和广东梅县。古代有限的传播手段和媒介,文化的传播始终离不开人口这一载体。闽人迁移台湾,实质上也是一种原乡文化的迁移运动。而地名作为一种空间符号,是这种文化的重要表达载体宋元以来,有着“爱拼才会赢”冲劲的闽人开启了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横跨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前往台湾定居,为台湾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推动台湾农业的发展。宝岛台湾的自然环境和福建相近,地形以丘陵为主,气候相对湿热,大陆移民和原住民携手共进,共同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创造幸福生活。正如福建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李文慎所说的“作为大陆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福建多姿多彩的‘福’文化植根于闽山闽水、融汇于闽风闽俗中。这些‘福’文化在历史上随着闽人跨海赴台,在台湾不断传播、弘扬与转化,成为联结两岸同胞的重要精神纽带。”在台湾,各地以福字来命名村和里有153个,在全国居于第二位,体现了大陆移民与原住民的深情厚谊。

闽人天性善良,勤劳勇敢,无私奉献,安居乐业,以福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得到了台湾当地居民的真心认同和归属,逐步推动台湾形成以汉文化为主的社会,而这些来到台湾的福建移民也成为当地人民认识大陆的重要窗口,加强了早期两岸的人员和文化交流,推动了汉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福建移民和当地居民一道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逐步有了“福运、福气”,美好生活是闽台民众同心同德、共同奋斗、追求人民最大福的结果。

台湾福文化的声影随处可见。首先,传统习俗上,台湾地区元宵节都会举行盛大的活动,人们把愿望写于彩色天灯上,千灯明似星,万人流如织,乘风而逝的美好祝愿映照夜空与人心,这是一种非常浪漫的祝福仪式。在台湾地方特色美食中,还有谐音“都福”的豆腐,“连年有余”的蒸鱼,象征“福禄”的腐乳肉。饺子更是福气满满的一道菜,既寓有“更岁交子”之意,代表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又以其形状有如元宝,希望大家吃了之后,可以招财进宝。在民间信仰方面,闽台两地一样普遍信仰天后妈祖,每年春节后第一次出海,渔民就要到妈祖庙进香,祈求妈祖告知出海的良辰吉日,祈福请神,期盼来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闽台福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亿万中国人民亘古不变的向往和理想,是流淌在每位中华儿女血液里的精神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是“开台王”颜思齐拓台400周年,在教育部审定的新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目中,增加了“相关史事”栏目,其中就介绍了颜思齐率众开发台湾的史实内容,该教材从2021年春季开学后正式启用。所以在当今台湾地名中,有不少姓后附加“厝”“厝庄”“藔”“厝藔”“屋”等的地名,形成冠姓地名,其中厝为闽南籍移民聚落。以闽南人民为主的大陆移民横渡海峡迁徙台湾,但他们有着浓浓乡愁,其安土重迁之情,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其移居地所建的新聚落,不少是冠以故乡各府及所辖的县名,形成冠籍地名台湾地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是以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密不可分的。台湾地名相同或者相近,体现了闽台之间一脉相承的联系,说明台湾的本土文化实际上就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运用NVIVO统计软件对闽台带福字地名进行分析

 

运用NVivo11Plus软件的“词频”查询功能导入闽台带福字的地名。在“词语云”中,字号的大小表示该词或句子在文本中被提及次数的多少,字号越大,被提及的次数越多,反之亦然。矩形树状图中矩形面积表示该词或句子在文本中被提及次数的多少,面积越大,被提及的次数越多,反之亦然。

“两岸一家亲,缘自中华情”。闽台两地带福字的同名社区、建制村与村、里还有不少,有趣的是,一些带福字地名,既有厚重的中华古诗词文化意韵,又有平安、喜乐、幸福的涵义,这可能也是闽台两地优先选择命名的考虑。如上图所示,我们发现,“福兴”这一地名出现了22次,代表海峡两岸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福清市石竹街道有福兴社区,台北市北投区有福兴里,那还有不少地名叫“福兴”,据台湾专家解释,福兴就是福建人移居在此,振兴家业,建庄兴隆的意思。元代诗人王处一在《谢师恩·请观额度牒》有“须知尘世光阴短。当种福兴仙观”之句。“福德”这一地名出现了12次,注重对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体现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品德累积才有福”的道理。两岸人民不仅期望物质富足,更希望道德圆满。“福山”出现了11次,位于第二位。闽台地区多山,地形崎岖,但是闽台同胞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克服不良条件的限制,创造属于自己的福山。南安市乐峰镇有福山村,台北市北投区南投市有福山里。明代诗人湛若水有《福山素心亭诗》:“福山福何如,百顺之谓福。左刚而右柔,阴阳合其德”。“福田”位于第三位,一共出现了10次,在广东省深圳市还有福田区。有福之田,海峡两岸人民通过勤劳双手,创造有福之田,创造美好生活。福宁,建瓯市瓯宁街道有福宁社区,而苗粟县后龙镇也有福宁村;福安,作为我省五福之一的城市,台湾省却有7个里、村名叫福安。古代诗人常用此词入题,不管是福宁、福安,都是闽东人喜欢的地名。清知府李拨在《福宁府志》里有“福宁者,盖各取福安宁德一字名之,则‘福寿安宁’四都具备”。明代诗人边贡就有《登白云山绝顶题福宁寺壁》,也有清代诗人江湜有以《福宁》为题作七言律诗;至于福安,有宋代文天祥的《至福安第六十二》,有明代诗人林大春为刘山人题扇上景《赠别洪广文之福安宋行》二首,有清代诗人金东的《福安溪行》等等……

笔者通过研究还发现,闽台地名中还有很多地方是以数字加“福”字命名的,显示了民间百姓对未来生活、对安居乐业、对家族兴旺悠远的祈祷与祝福。一是双福村,在莆田涵江区白塘镇,而台湾嘉义县民雄乡也有一个双福村。双福,指的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由两只蝙蝠相对或两个手持蝙蝠的童子构图。《韩非子》:“全寿富贵之谓福。”此图象征多福。常用于中国民间剪纸及刺绣、印染、纺织、建筑装饰中。二是三福,三福社区在德化县盖德镇;而台湾是在台北文山三福街,及新北市树林区三福里。三福,佛教用语,指求生净土者应该修行的三种福业。为往生极乐之行因,即世福、戒福、行福。依《观无量寿经》所述,世福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修十善业;戒福是持三归五戒乃至具足戒;行福是发菩提心而行佛道。三是五福。五福社区在闽侯县甘蔗街道;而台湾的五福村,属于台北县金山乡管辖。五福,原出于《书经》和《洪范》。如今这个词语成为家喻户晓的褒义词句,是表达美好的意思,那么五福临门寓意是什么呢?“五福”指的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所以五福的寓意,就是指具有长寿、富贵、健康、好运和福报,是指所有的美好的运气汇聚其中。四是百福,百福村属安溪县西坪镇管辖;而在台湾是在基隆市七堵区百福里。百福即多福,指吉庆之事多多相继而来。也指祝福人家有很多福气。百福呈祥,形容各种福运呈现吉祥瑞气的到来。有“百福骈臻”词语,意为各种各样的福气、好兆头一起来了。五是万福,万福社区,属于泉州洛江区万安街道管辖;而台湾万福村,由高雄县茄萣乡管辖。万福,意思是旧时汉族妇女所行的敬礼。万福为两手松松抱拳,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略作移动,同时微微鞠躬。而“万福攸同”一词意思是多福,聚万福之意,是祝祷之词。

上文我们运用相关统计软件,对闽台带福字的地名进行分析研究,“幸福”地名在闽台带福字地名中排列第五位,有9个同名的村、里、社区。台湾分别在台北的板桥市、台中的大甲镇、台南的安南区;福建分布在福州、泉州、南平三个市。“幸福”一词出自东汉许慎《说文》。幸,是指吉而免凶也;福,称富贵寿考。故二字连用,谓祈望幸福。即:快乐、美满、甜蜜。冥冥之中我们感受到,两岸民众都在追求各自的幸福,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地在谋划台湾同胞的幸福生活。在最近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里,提出了:“必须坚持为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谋幸福,始终致力于实现两岸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3年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在相关会议、会见国民党政要时,一直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他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一行说:“我们两党应该以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合作,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汇集两岸中国人智慧和力量,在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抚平历史创伤,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崭新篇章。”在会见原国民党主席连战一行时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大家一起来圆梦。”在会见原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一行时说:“我们真诚希望台湾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台湾同胞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在看望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强调,“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他说:“我们真诚希望所有台湾同胞,像珍视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和平,像追求人生的幸福一样追求统一,积极参与到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正义事业中来。”

闽台地名融入文化,具有涵盖面广、渗透性、活泼性强,可持续性等显著特点,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重要组成部份,这种文化,是营造人人追求幸福、珍惜幸福、创造幸福,为社会谋福祉的动力文化,也是中国情结,中国意识的最美表达、最好体现。

 

四、深入挖掘地名福文化,筑牢两岸和平发展基石

 

(一)着力抓好福字地名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带福字的地名属于闽台两地人民重要的文化创造成果,见证了海峡两岸独特的历史文化、经济交流以及两岸一家亲的情感价值。为此,福文化地名及地名文化遗产管理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制定地名福文化保护名录,提高民众对福文化地名的认识,福建省应使地名文化遗产与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成为保护、传承、弘扬以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资源。带福字地名是福文化的生动写照,更是活化石,不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切实加强福字地名的管理和保护,让福字地名文化遗产在服务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人民日常生活交流交往等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福文化,熟悉带福字的地名。

早在2008年,福建省民政厅与台湾媒体一起,共同举办了“闽台地缘关系研讨会”,台湾十多位学术界人士跨越海峡,与大陆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榕城,就闽台地缘关系展开探讨。今后,省民政厅还可以推动社会组织、对台交流部门、台湾媒体或学术机构,联合举办“闽台福文化地名研讨会”,探讨两岸带福字地名的文化传承、保护管理,进一步推动闽台福文化交流。

(二)继续搭建闽台福村福里福社区的交流合作平台

2022年7月3日,我省举办第十届“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主场活动分为《家书抵万金》《皎皎明月心》《依依桑梓情》三个篇章。海峡两岸宗亲代表、非遗传承人通过用诵读、情景演绎和视频采访等方式向两岸人民展示具有代表性的闽台家书,充分展现了两岸一家亲的亲情乡情以及两岸人民浓浓的家国情怀。研究闽台文化的专家学者、两岸家书持有者代表共聚一堂,畅谈家书背后的感人故事。从“寻根”“续缘”“共建”“共创”到近年来的“食同味”“婚同俗”“居同厝”“曲同调”“笺同墨”,台胞认同程度较高,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宗亲参与进来,解乡愁、叙乡情,同名村成了同心村。

要进一步打造“闽台福地名·同胞心连心”文化交流品牌,打造“闽台福缘、山水相连”影视产业品牌,通过各种活动吸引两岸人民参与,发动专家学者力量,挖掘文化背后的故事,为台湾同胞寻根,为两岸人民续缘,共创美好未来。让两岸人民切实体会到我们同根同源,两岸人民有着相同的饮食习惯,有着同样的婚俗,一样的建筑风格,说着同样的话,唱着一样的歌,真真正正体现在两岸人民生活的点滴中。

(三)加强闽台福地名文化的宣传推广和创新传承

2022年3月20日,福建省正式启动“有福的地方是我家——福建地名文化展播”活动,开启了福建地名文化宣传与推广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地名工作,多次对地名的保护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强调地名的由来十分具有文化和历史渊源,我们要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与中国历史文化相协调,要保护、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地名文化。此次福建地名文化展播活动深入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宣传和贯彻了新的《地名管理条例》,广泛传播了福建地名文化,打响福建“福”文化和“清新福建”品牌。福建地名文化展播活动依托省级主流媒体,集中呈现了福建地名的魅力和风采,讲好福建地名故事,领略福建地名之美,读懂福建地名文化,激发八闽儿女的文化自信。

闽台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推动以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以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两岸要携手打响“福”文化品牌,以带福字地名为抓手,借助新媒体力量,讲好闽台福村故事,福村文化,以“福”文化带动文旅产业发展及两岸民间交流。

(四)着力培育以福文化为重点内容的公共建设项目

福建文化底蕴深厚,福资源得天独厚,省委省政府应大力支持文化品牌建设、推动福文化创造性转化,助力全省文旅经济得发展。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力推动福文化下基层和走出去,积极带动文化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力支持和鼓励各地市发展”文化景观建设,并大力扶持各地区因地制宜开展福文化街区、文化园区以及主题馆建设项目。

要高度重视文化博物馆建设,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以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另一方面,可以深入整合全省各博物馆各类资源,发掘福文化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令我省丰厚的福文化资源可以通过展览展示和社会教育活动“活”起来、“动”起来,通过公众的参与,通过老物件的展示,讲好福文化,讲清福故事。一是在省级层面,相关部门应组织力量,挖掘八闽福文化资源,建成“福建省福文化博物馆”;二是在福州、福清、福安、福鼎四市设立“福文化陈列馆”,展示各市不同的福文物,打造有福城市;三是文旅、发改部门可在十四五期间,积极推动173个福字乡镇、社区和建制村,设立“乡村福文化展示馆”。倾全省之力,打造有福之省、有福之市和有福之乡村。

 

五、小结

 

地名不仅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代号,闽台带福字的地名所呈现的共性反映了两岸同胞对“地缘·根源·家园”的认同,更体现了海峡两岸发展历程的一脉相承,尤其是台湾地区的发展,同大陆移民尤其是福建移民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体现了两岸之间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从闽台地名的历史探索过程中,在研究闽台福文化的过程中,笔者深深感受到,台湾乡亲把带福字的地名沿用到台湾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和大陆的地名交相辉映,充分呈现了两岸人民同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体现了海峡两岸同气连枝,荣辱与共!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两岸源源不断的交流、合作与碰撞,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大大加强了两岸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探讨闽台带福字的地名,不难发现,台湾地名中具有非常强的中国意识、中国元素和中国色彩。显而易见,台湾地名不仅仅是台湾城乡的一种文化符号,也折射出台湾文化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福字地名的产生与发展,反映了台湾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这对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曹永和:《台湾早期历史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版,第93页

②赵汝适:《诸蕃志》中华书局 1956年版 第75页

张廷玉:《明史》卷323,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377页

陈名实.台湾地名中的中国意识[J].台湾研究,2012(02):28-32.DOI:10.13818/J.CNKI.TWYJ.2012.02.001.

邓孔昭,陈后生.从台湾地名中的闽南方言文化要素看闽台地缘关系[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0,(01):15-20.

陈名实.台湾地名中的中国意识[J].台湾研究,2012(02):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