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7 10:4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汪毅夫



·汪毅夫说两岸·

镇守台、澎的福建子弟兵

汪毅夫



微信图片_20230607104511.png

话说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正月二十一,康熙帝就“设台湾镇守官弁”问题征询大臣意见。很快,这问题便搞定了:同年四月十四,康熙帝说,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诸罗县、凤山县、台湾县),设巡道一员分辖;台湾设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分为水陆八营;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分为二营;各营各设游、守、千、把等官。

微信图片_20230607104526.jpg

清代,总兵是很大的官,是正二品武职官,台湾总兵还是可以参与地方行政、司法事务的“挂印总兵”(全国仅9个挂印总兵缺,即9个挂印总兵编制)呢。副将也是高阶武官,从二品。至于游(游击)、守(守备)、千(千总)、把(把总)的品级各是从三品、正五品、从六品、正七品。

镇守台、澎的官(文职官)、弁(武职官)由朝廷任命,镇守台、澎的兵丁从何而来呢?

按照清代兵制,“招募土著”是旗兵(清代的“中央军”)以外的地方部队(俗称绿营)征兵、组建的原则,如福建水师及陆路各营兵丁,俱是福建子弟兵也。然而,清代镇守台、澎的地方部队并不从台、澎当地招募。正如清代台湾名人陈震曜所谓:“各省兵丁,俱属士著之人。惟台湾开辟之初,户口仅数十万,沃野千里,民愿为农。彼时招募土著之兵,亦无有应之者。加以郑氏甫平,续有小丑,恐土著在伍,有通匪之虞。此当时调遣内地班兵戍台之深意也”。

微信图片_20230607104540.jpg

康熙帝先是在1684年2月14日说:“进剿台湾官兵,冲冒险阻,远涉波涛,效力甚久,今海逆方平,即行裁去,实属可悯,理应存留”。于是,随施琅“进剿台湾”的福建水师及从福建陆路各营抽调而来的兵丁,有一部分“存留”于台、澎,成为首批镇守台、澎的福建子弟兵。

我曾在《台湾文献》第21卷第4期读到、也在澎湖当地听到,澎湖居民至今有人供奉“提标祖”。清代绿营编制分标、协、营、汛。标又分督、抚、提、镇,分別由总督、巡抚、提督和总兵统率。“提标祖”之名说明,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的标兵,有留守澎湖并在当地繁衍子孙者。

我又在《清实录》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的记载里看到“兵丁换班之船”语,据此可知其时已有“兵丁换班”的情况。及至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班兵制”成了厉行的制度:“至(台、澎)驻扎之兵,不可令台湾人顶补,俱将内地人顶补。兵丁妻子,无令带往。三年一换。每年自京派出御史一员,前往台湾巡查”。其后,班兵制的某些具体规定有所变动,但从1684年到1895年的211年里,班兵制持续执行,调自福建各营的福建子弟兵,始终是镇守台、澎的主力。

 

微信图片_20230607104556.jpg

位于马尾区的福州戍守台湾将士墓群

(作者系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