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5 11:2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俊杰

如释重负之后的喜悦与期待

——写在《闽台文化大辞典》出版之际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编纂的《闽台文化大辞典》,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

经历了近十年的艰辛,《闽台文化大辞典》终于面世,带来的自然是欣慰与喜悦。作为这部辞典编纂工作的参与者之一,在喜悦的同时,如释重负之感油然而生,继而又有了新的期待。

“如释重负”,来自编纂的初衷如今已体现在这部新出版的辞典之中;也缘自十年艰辛的历程,已可画上一个句号。尽管这句号尚不够完美。

所谓这部辞典编纂的初衷,即何以要编纂?以及它的定位与理想目标是什么?《闽台文化大辞典》是对闽台地域文化既有成果与新近成果作较为系统的梳理及较为全面的记录与反映,以文化辞典的形式,为闽台地域文化的积累、传承与深入研究提供一部可资查考与借鉴的大型工具书。这一共识,实际上也就成为这部辞典的定位,成为这部辞典编纂工作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闽台文化大辞典》将“闽台文化”作为特定的地域文化概念,既对福建文化进行较为系统化的梳理与较为全面的记录与反映,又对福建和台湾两地密不可分的文化上的源流关系作梳理与反映,这是它的特色。辞典之所以把隔海相望的福建与台湾,从区域文化的概念上,合称之为“闽台文化”,是因为东南沿海地带独特的地缘环境,及闽、台两地的家族血脉相连等因素,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断传承,得以形成和丰富发展。诚如本辞典的副主编、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在卷首的《闽台文化导论》中所言:“台湾岛内主流社会文化,无论从社会经济的开发历程、基层社会乡族组织、方言结构、宗教与民间信仰、民风习尚、草根艺术,以至学校教育、儒学教化、民族国家认同等等层面,几乎都是从福建传承而来。”

闽台文化属特定的地域文化概念,辞典各卷目中的词目,按义类编排,取二者“混编”的形式,而非将福建文化与台湾文化作为相互独立、割裂的两个部分。这对于推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闽台文化积淀深厚,蕴含丰富的精神财富,且文化的积累与传承、发展与创新亦从未中断。近20多年来,地域文化研究的热潮兴起,学界对八闽文化研究、台湾文化研究、闽台关系研究著述甚丰。如何对这些文化成果作综合性汇总与系统化梳理,并较为全面地记录和反映极富地域特色的闽台文化的丰富内容,是《闽台文化大辞典》编纂者的一项艰巨的使命。

经过多轮的研讨与论证,最终确定了本辞典的卷目设置及收词原则。按义类编排,共设立地理、历史、民族与宗族、思想与学术、文学、语言、教育、艺术、工艺美术与雕塑、出版与传媒、科学与技术、医药卫生与体育、宗教与民间信仰、民俗、饮食、旅游、建筑、文化设施、海洋文化、华侨华人等计二十卷。收录词目15000余条。时限上起远古,下至2010年。这就从时间跨度的纵向上,众多文化领域的横向上,涵括了闽台文化的各个层面。辞典的卷目之前,收录了专文:《闽台文化导论》。导论从学术研究的视角,对闽台文化进行了解读,读者可从中对闽台文化获得总体性的认识。辞典正文之后,还专门收录了15项附录。包括从1949年至2015年的《闽台关系纪事》、《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闽台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福建涉台文物名录》、《新编闽台同名村镇选录》、《海峡两岸差异词选释》等。附录对闽台文化的相关内容作了补充,成为这部辞典的有机组成部分。卷首及卷末附有120余幅彩图,选取了部分富有代表性的事物,向读者直观展现了底蕴深厚的闽台文化。鉴于此前对闽台文化从未系统化梳理与较为全面完整的记录、反映,可以说,《闽台文化大辞典》的编纂,从某种意义上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既可作为查阅闽台文化相关知识的工具书,也为深入研究闽台文化提供了“再出发”的“参照系”。

《闽台文化大辞典》的编纂者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自编纂工作伊始,就组织了福建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及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参与了选题的论证、词目的草拟与筛选。进入撰稿阶段后,适时组成一支有170余名撰稿人参加的队伍(包括台湾学者)。其中,既有在地域文化研究方面成果丰硕的老专家学者,也有年轻学者、博士生研究生。为合乎辞典的编纂规范,还约请了福建省辞书中心的部分老编辑参与了全书的统稿。

格型性、知识性、实用性是辞典的重要特征。因此,词目的释文既要内容贴切准确,又须文字精练具有概括性。词目释文中涉及的某些论断或史实,若学界尚未取得广泛共识,则取“异说并存”的表述。全书各卷和本卷之间,尽量避免内容相互重复与交叉的词目设定,对不可避免的部分词目内容交叉、词目重复,则依据该词目所归属的不同卷目,释文内容各有侧重。并在相关词目释文末注明参见卷目名与相应的词目。为方便读者便捷查阅相关闽台文化知识,则须提供各类检索工具。对20卷、15000余条词目编制检索,工作量巨大且琐细,不容差错。编纂完成后的《闽台文化大辞典》正文之前的目录、卷目分类索引,正文之后的音序、笔画索引,均可帮助读者快捷地检索到相关的内容。因此,这部辞典不失为认识与了解闽台文化的实用工具。

《闽台文化大辞典》从撰写初稿到定稿付梓,在商务印书馆编辑及其特约专家的指导下,经历了近十年艰辛,反复修改,七易书稿。如今这部500余万字的大型辞典如愿出版了,当初的理想目标已转化为现实的成果。但“现实”与“理想”终究不能直接画等号。辞典的出版对这部辞典的编纂工作而言,是一项新尝试的完成,可谓画了一个句号。作为编纂工作的参与者之一,我似乎更愿意将此句号视为逗号。因为这部辞典尚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有待于继续完善。

闽台文化的系统化梳理与全面的记录与反映,是以闽台文化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以及对这一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与深刻认识为基石的。如何以深入的学术研究为根基,准确界定“闽台文化”,仍是不可回避的课题。但愿学界今后对闽台文化的研究有更多的成果,且不断取得广泛共识,这是期待之一。

为了深刻体现福建文化与台湾文化间密不可分的源流关系,本辞典在收录反映台湾文化基本内容的同时,重在记录与反映台湾文化与福建文化相关联的丰富内容,并作了如下界定:源于福建或经由福建传入台湾的文化;福建人或在福建生活、工作的外省籍人士赴台湾后从事或参与的文化活动;台湾同胞来闽参加的文化活动;闽台两地之间的交往;受福建文化影响具有福建文化因素在台湾产生的文化。上述界定,虽反映闽台文化的重要特点,但还不足以囊括闽、台两地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复杂而丰富的两地文化“相关联”的所有蕴含。因此,作进一步的梳理与反映,以弥补这方面内容的不足与欠缺,这是期待之二。

《闽台文化大辞典》编纂过程中,各卷目的词目设立,虽经反复考量与筛选增删,仍存在某些详略失衡之处。详者或失之过于琐细;略者则多有遗珠之憾。同时,由于撰稿者众多,文字表述习惯不同,就全书而言,亦存在“文风”不尽统一的缺憾。尤其是,当初定位中的理想目标——闽台文化作“系统化梳理与全面的记录与反映”,只能说相对实现。因此,但愿今后能有更为全面与完善的关于闽台文化新版工具书的出现。这是期待之三。

《闽台文化大辞典》已被列入了国家出版基金年度资助项目,还得到了河仁慈善基金会的部分资助。这部辞典如愿出版了。“如释重负”是编纂者自我“解压”后的喜悦;期待乃是欣喜之余寄予后继者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