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6 16:0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彭一万

鹿耳千古著英灵

——台湾鹿耳门圣母庙及郑成功登陆地参观记


台湾鹿耳门圣母庙

2017年5月间,笔者等人应厦门朝宗宫之邀,赴台湾参加纪念妈祖诞辰1057周年暨郑成功驱荷复台355周年系列活动。

厦门市朝宗宫妈祖金尊渡台,台湾10多家妈祖庙联合在台南市举办了“恭迎朝宗宫渡台天上圣母巡游绕境及会香祭祀活动”。妈祖的金尊、宝辇,加上各种阵头、乐队、舞蹈队,长达1公里多,巡游了足足4个多小时。郑成功祖庙的金尊走在最前头,引人注目。

在台南鹿耳门圣母庙招待所,我们仔细参观了圣母庙、郑成功攻台登陆地及周边众多的史迹和景点。

鹿耳门圣母庙占地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整体建筑由高忠信先生构思设计,仿照北京紫禁城宫殿式建筑格局,整体分为南北四进,两侧以厢房回廊相接。第一进为“五王殿”,是单檐歇山的建筑风格,内奉五府千岁、水仙尊王及中坛元帅等;第二进为“妈祖殿”,是重檐歇山的建筑风格,奉祀天上圣母、注生娘娘、福德正神、财神爷;第三进“佛祖殿”为17开间之“大士殿”,分别供奉释迦佛祖、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以及千手千眼观世音、南海观世音、西天佛祖、金面佛祖等等神像;第四进“天公殿”供奉玉皇上帝、三官大帝、三恩主、南斗星君、北斗星君、张天师、普化天尊、王天君、斗姥元君、南极仙翁、月下老人、六十星宿神。每个神殿当中都有大红柱及楹联,显示中国古代庙宇建筑的传统风格,加上庙宇四周的“回”字形碧湖、石桥,更像古代宫殿的再现。因此,它不仅是妈祖信徒的祭拜处,也是具有特色的旅游区。

这座庙宇缘于16世纪前,因奉祀“鹿耳门妈(祖)”而兴建,称为“鹿耳门古天上圣母庙”,有时也称“天妃庙”。据说,1661年郑成功军队跨海东征台湾,船船奉有妈祖,船抵鹿耳门港外,发现港道淤浅,无法航行,乃亲置香案祷告妈祖。不久,潮水骤涨,郑成功顺利带兵进攻,登上鹿耳门北岸。他发现这里有一座妈祖庙,便入庙叩拜。之后,郑军继续南进,与荷军舰队作战时,似乎又有天兵助战,全军大呼:“藩主弘福齐天!”军威大振,迅速打败荷军。胜利后,郑成功又亲自到圣母庙叩拜,大兴土木,重建鹿耳门圣母庙,以叩谢神恩,并规定每年举行春秋二祭。

据介绍,如今在鹿耳门圣母庙有三尊小型黑面妈祖,是当年郑成功从厦门朝宗宫请来的,俗称“国姓妈”,即开基妈、文馆三妈、武馆三妈。台湾军中版《台湾历史百问》记载:“国姓妈”是郑成功从厦门演武池畔的妈祖庙请来的。清道光《厦门志》记载,朝宗宫建于1662年,这是正式建庙的年代。在这之前,已有民间私建的小庙,逐渐扩建,并发展为官员往来闽台必拜的庙宇。郑成功演武亭、演武场、演武池就在朝宗宫旁边,从这里奉请神尊比较方便,也顺其自然。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鹿耳门古天上圣母庙”改称“鹿耳门天后宫”。清道光十一年(1831),圣母庙遭洪水冲毁,鹿耳门妈等神尊于是寄祀三郊海安宫。1918年第二次重建圣母庙,将寄祀的神尊迎回奉祀。1975年,第三次重建,经9年才全部竣工,正名“正统鹿耳门圣母庙”,奉祀的主神“鹿耳门妈”身高约160厘米,是全台湾最高的软身妈祖,经专家鉴定,有800年以上的历史。

鹿耳门圣母庙广场,2015年竖立了25米高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两尊彩色雕像,此外,还设有文物馆、碑林园区、回形碧湖、玉白石桥、夜景灯饰等。碑林园区里,以黑色大理石镌刻了200幅诗词联作品及书法。据介绍,1981年,鹿耳门圣母庙举办以妈祖信仰和郑成功文化为主题的全台诗人联吟大会,并将千余首入选诗词联及字画作品编印成册。2014年,将其中200幅镌刻于碑林。

参访中,我们发现,台南市、鹿耳门、圣母庙、妈祖、郑成功都与福建、厦门关系密切,而且还有三位名人,与福建、厦门关系密切,他们是:蒋元枢、林衡道、黄典权。

蒋元枢(1738-1781),江苏常熟人,1759年中举人后即到福建任职,先后任惠安、仙游、崇安、建阳、晋江知县,1772年升任厦门海防同知,在厦门玉沙坡风神庙、朝宗宫前建接官亭、石牌坊。1775年,他任台湾府知府,1776年任“福建分巡台澎兵备道兼理学政”,是台湾最高的军事行政长官。当时台湾府城在台南,大陆与台湾对渡,就在厦门玉沙坡与台南鹿耳门之间进行;文武官员赴台后返程时也一样,台南也有风神庙、接官亭。所以,1777年蒋元枢在台南接官亭处也建了石牌坊和“公馆”(即公务招待所),并在鹿耳门圣母庙旁建“鹿耳门公馆”。估计,这些建筑,是从厦门玉沙坡“克隆”过去的,用花岗岩和青斗石建造,并按照蒋元枢自己设计的图稿在惠安制作,再运往台南拼装而成。据说,台南接官亭石牌坊,是台湾各石牌坊中最为壮丽雄伟的,各种雕塑作品都很精美。

林衡道(1915-1997),台湾板桥林本源家族长房,童年在福州度过。他从日本仙台东北帝国大学经济系毕业,曾任台湾大学副教授、高雄医学院讲师、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史迹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中国文化学院、淡水文理学院教授。1982年后在东海大学任教。他从事台湾历史文化、民俗古迹的研究和文学创作,著有《鲲岛探源》《台湾历史百讲》《台湾史迹源流》《乡土与民俗》《台湾古迹全集》和小说《姊妹会》等。1985年,台湾文建会开展台闽地区古迹评鉴活动,林衡道带领学者专家勘查台闽地区暂定古迹现场,并参加所有的评鉴会议。他的足迹踏遍台湾的每个角落。台湾著名学者李乾朗教授评价道:“林衡道教授运用脚到、手到、眼到与心到的田野调查方法长期进行台湾古迹研究,可谓开风气之先。”

黄典权(1924-1992),漳州籍旅台的历史学教授,其在明清与台湾史方面的研究著述颇有建树,是漳州学人在台湾的杰出代表。他于194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后来到了台湾。其亲兄黄典诚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典权先生不论寒暑,勤于踏查古迹、冢墓、文物,拓录金石碑铭,汇集点校编印成册。其中最有名的有《台湾南部碑文集成》《台南市碑林图志》。其论述功力精湛,堪称良范,被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聘任为研究委员。黄先生对明清人物史迹的研究最为用心,成就也多。1979年,他编撰《台南市志》。此外,还在历法、政治体制、地理沿革、经济、军事、货币、器物、武备、语言学及语辞解析考史等诸多领域有研究和著述。台湾重新出版明朝万历年间的《漳州府志》和《泉州府志》时,他撰写了总序言,说明漳泉两地与台湾的血脉渊缘关系和再版府志对研究两岸关系的重要性。同时,他与成功大学师生合力完成了《台南市古迹名胜考证资料专辑》。2017年8月,黄典权纪念专书《海盗·香火·古港口》出版,台南市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

在台南的活动,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两岸人民一家亲,闽台两地故里情。千古情缘,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割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