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2 11:3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潘 健

闽台茶业与妈祖信仰


台北市茶商业同业公会供奉的全台惟一的茶郊妈祖

福建与台湾都是产茶区,两地的茶叶出口依靠水路。因此,两地茶商与妈祖结缘,并形成特色的祭祀文化。

福建产茶历史悠久。1840年之前闽北地区的茶叶就已出口,但必须从江西铅山县河口镇水运至广州再出口,售往世界各地。由闽江顺流而下的茶叶主要供应福州当地消费。直至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和上海小刀会起义阻断了武夷茶运往广州、上海的茶路。为获取茶叶,外国洋行被迫深入闽北茶区直接收购闽茶,然后从福州运出。与广州、上海相比,福州距离武夷山要近得多,水路交通也比较方便,从而“为茶叶贸易开辟了一个新纪元”,福州迅速成为中国的三大茶市之一(另外两处为九江与汉口)。1855年福州港茶叶的出口量超过了广州港,1859年又首次超过了上海港,并从1866年起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年年超过广州、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地。

闽江不仅是闽北地区对外经济贸易的命脉,也是福州港与内陆腹地之间商品进出的主要通道。不过,闽江“步步皆滩,巨石嵯岈,河流湍激,舟行极险”,因而触礁翻船、人财两失的事故时有发生。在当时落后的航运技术与装备条件下,为化险为夷,保证人货平安到达目的地,商人们莫不“咸仗神圣呵护之灵”。于是,作为传说中熟悉水性、驾船技术高超、在海难中又能奋不顾身抢救落水者的水神——妈祖,自然受到了从事水上营生信众的敬奉。清道光初年,从事闽北与省会之间商品贸易的建宁、泰宁与邵武商人共同集资,在台江的上杭街与城内的郎官巷内分别建立绥安会馆(绥安包含了建宁、泰宁及宁化等周边地区),作为“崇乡祀而联梓谊”的据点,同时建立天后宫,“崇祀天后,以昭顶礼”,“报答天后之鸿慈”。郎官巷建立的天后宫作为福州城内唯一的一座妈祖庙。众所周知,天后宫一般均建在滨江濒海之处。福州城内郎官巷之所以建有天后宫,正是因为清时郎官巷地处福州城内最繁华的南后街,且西接大、小水流湾,船只沿水流湾出西关水闸后进入内河后即可与闽江相通,城内居民所需货品均可顺畅运入;同时闽南、福州等地官绅商贾沿闽江北上南下也在此处中转,南后街成了商业中心。每年茶季来临时,茶商们往往都要把自己茶号精制出的第一泡茶叶敬献给妈祖,既祈求该年茶叶贸易的兴隆,亦祷告妈祖保佑水上茶路一帆风顺。

茶人对妈祖信仰形成了具特色的福州茶业祭祀文化。今年4月22日(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1054年纪念日,福州茶企在郎官巷的天后宫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妈祖活动,为民众再现了历史上颇具特色的福州“茶帮拜妈祖”民俗:清晨,伴随着“哐、哐……”的喧嚣锣鼓,一群身着短打、挑着茶担的“古人”扛着“茶”字大旗,敲锣打鼓地从福州南后街的光禄吟台出发,沿街鱼贯走入郎官巷的天后宫。“一滴撒天天清,一滴撒地地宁,三滴洒水海晏河清,护我茶路永得太平”、“跪,拜,再拜,三拜,兴……”在司仪的引导下,祭祀者们列队执香,行三跪九叩之礼。随后,茶企的工作人员一身古装,在宫内展示了茶叶制作、提香、泡茶等过程,随后,按照清朝年间茶帮独有的祭祀法式将茶敬献给妈祖。祭拜仪式充分展现了南北文化交融的特色。

茶帮拜妈祖”现场

台湾产茶是在清嘉庆之后,传说有位台湾人自福建带回武夷茶种传植后,台湾地区才开始大量种植茶树。1869年英格兰人杜特(John Dodd)将2131担台茶由淡水运到北美纽约销售,获得极大的成功,自此台湾茶叶开始扬名海外,并成为台湾最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1878年后台茶出口值在总出口商品值中的比例由47.21%增至74.9%,在1868~1895年则占到了54%。但早期台湾本地的制茶技术相对落后,只能生产毛茶(即粗制茶);若要出口,必须转运到厦门、福州进行精制再加工。19世纪60年代台湾对外通商后,外国洋行虽可直接在台北大稻埕设立茶叶精制厂,自行精制、包装后直接运销外国市场,但其所需的做茶师傅仍需从福建聘请而来。而随着台茶贸易的兴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每年茶季来临时,仅采茶女就需雇用20万人,此外粗制工人、茶贩、拣手、画手、茶师、箱工等还需5万人以上,而台湾本地人工根本不敷使用,需要从海峡对岸的福建大量招募茶工。

无论是茶叶的出口,或是来往台湾采茶、制茶的劳力,都离不开航海,依赖于渡海的安全。然而,被称为“黑水沟”的台湾海峡在当时却如鬼门关一样。曾到过台湾的郁永和在他的《采硫日记》中曾这样描述台湾海峡:“台湾海道,惟黑水沟最险。自北流南,不知源出何所。海水正碧,沟水独黑如墨,势又稍窳,故谓之沟。广约百里,湍流迅驶,时觉腥秽袭人。又有红黑间道蛇及两头蛇绕船游泳……”文中所谓“红黑间道蛇及两头蛇”实际上仅是人们因缺乏海洋气象知识而杜撰出来的传说而已,可见当时人民对横渡“黑水沟”的恐惧。为求运输过程茶叶与人员的平安到达目的地,海峡两岸的茶业从事者与其他行走于海上的业者一样,不约而同地供奉海神妈祖。每年春天茶季开始时,福建茶工们都要在出发前到当地的妈祖庙进香膜拜,然后捧一尊妈祖的分身或讨个香火袋随身携带上船,以祈求渡海安全。到了台湾后,就把自己带来的妈祖香火寄存在永和兴所设立的回春所内,等秋天茶季结束时再把它带回家乡供奉起来,感谢妈祖给他们危险的旅行带来的平安。

自1889年台北大稻埕的华人茶业者组成“茶郊永和兴”(注:“郊”是清代闽台地区经营海峡两岸贸易的商业管理组织,类似于今天的商业公会)之后,亦不约而同地尊奉妈祖为茶商的守护神,他们不仅期待在航行危难时刻天后妈祖能够降临,也会在妈祖诞辰以及岁末以宗教仪式庆祝自己的人身平安与贸易繁荣。如今,坐落于台北市大稻埕甘谷街24号六楼的台北市茶商业同业公会内,专门辟有妈祖厅,供奉着当今全台湾唯一仅有的茶郊妈祖像。据说这尊妈祖像是在日本统治台湾时由台湾茶人自福建湄洲请来的。

时至今日,台北的茶商业同业公会每年都会举办规模宏大的茶郊妈祖祭典。但与福州茶帮不同的是,台北茶郊妈祖的祭典不是选在农历三月廿三日妈祖诞辰,而是在农历九月下旬茶季结束时举行,既体现了从业者感谢妈祖佑护本年茶业的感激之情,也反映了历史上台湾茶业的从业者多为闽人,将在茶季结束后返回家乡,祈求妈祖保佑信徒返程路途平安的心愿。近年来,茶郊祭典更与茶神陆羽的生日农历九月廿二日结合,同时表达了台湾茶人对陆羽这位行业祖师爷的尊重。台湾茶郊妈祖祭典场面极为壮观,除了进行传统的新旧炉主交接仪式外,还举行恭迎妈祖绕境大稻埕各茶行活动。所谓“绕境”,就是把妈祖神像“请”出门,装置在神轿里,由轿夫抬起绕着一定路线游行,在轿前排列乐队、锣鼓队、彩旗队等,组成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按照规定的路线,环绕台湾茶业的发源地——大稻埕各茶行,游行队伍绵延几公里,参与人数多达万人以上,场面极为壮观。为举办绕境游行,轮值炉主与各茶行纷纷“备乐团、出阵头、装艺阁”,并组织审查员对各茶行所呈现的艺阁进行评比。台湾茶郊通过巡游活动,不仅向妈祖表达了敬仰之心与感恩之意,而且通过这些共同参与的活动,强化了台湾茶业从业者之间的感情,从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能够凝聚力量,增强竞争力。

福州郎官巷内供奉的妈祖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