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2 09:3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张展文

《连声》连两岸心


连城培田古民居


罗佩光,祖籍福建连城,八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团到台湾参加受降仪式和光复接管台湾。和他一起去台湾的还有一位同乡、连城旧制中学的老同学卢云光。

1973年2月18日,连城同乡会在台北正式成立,选举张福滨、罗佩光、罗庆和、林家楠、吴振彬等11人为理事,张福滨当选理事长,黄际蛟当选常务监事。罗佩光从首届至第6届均任常务理事兼《连声》会刊的总编辑。

罗佩光,生于1909年8月,连城旧制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中国公学,后转入大夏大学(现华东师大前身),获文学士,深得校长马君武、胡适的青睐器重。他原名珮光,胡适给改为佩光。胡适赠送的墨宝中,“不作无益事,一日当三日;人活五十年,我活百五十”,还在台湾印制成明信片发行。罗佩光还主编闽西同乡会的会刊《闽西》,与连城同乡会会刊《连声》,都受到乡亲喜爱,享有盛誉,成为同类期刊中的佼佼者。他还编著《李白杜甫研究》,编撰《学府纪闻》中共20万字《中国公学》一书。他从同乡手中寻觅到连城县民国版县志,进行募捐,重印1000册,分赠各图书馆和各位热心同乡,为海峡两岸人民抢救了一份宝贵历史资料;他协助理事长购置了同乡会会馆,还筹建“怡灵堂”(莲峰佳城),使远离故土的乡亲身后灵骸有个安置场所。1989年,耄耋高龄的他,还主编修成内容包含两岸乡亲情况的“连城罗氏族谱”。他在理事长任内,带头首次捐献台币五万元,设置“傅玉良奖学金”,作为大陆同乡子女就读大专院校优良奖学金,相继仿效者已多达20余位,为家乡的文化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同乡会于上世纪80年代创办的会刊《连声》,为年刊。罗佩光对《连声》倾尽全力。这册印刷精美的融艺文、通讯于一体的期刊,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深受在台同乡喜爱,每年春节同乡会团拜会前,《连声》都会发到每位会员手中。连城的在台同乡约有2000余人,入会的会员(包括永久和荣誉会员)多达六七百人,人手一册。《连声》还通过各种渠道传回大陆,同样受到大陆乡亲的关注和喜欢。

《连声》刊物内容,还包括有连城的名胜古迹,以及诗词、绘画、彩照、摄影等文艺作品。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将一幅冠豸山彩照寄给台湾《连声》罗佩光,立即得到他的回音:“冠豸山是吾邑八景之首,凡是来台的乡人,没有一个不怀念它的。它是我连城人的象征,我因怀念冠豸山,常想能有它的全景照片,今承惠寄,如获至宝,真是美极了!照片曾拿到照相馆重照,放大成8寸。据照相馆老板说,曾被顾客看见,要求购买一张,因未征求你的同意,未予照办。由此可知,此风景之美和被人欣赏……”自此之后,在台发行的25期《连声》会刊,其封面有9期都是冠豸山风景,此外有3期采用连城其他地方的风景名胜,足见冠豸山在台湾乡亲心目中之分量,也足见罗佩光对故乡的钟爱。

罗佩光自幼喜读古诗,尤喜爱背诵李白、白居易、贺知章等人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悠悠一别已三年,相望相思明白天”“肠断青天望明月,别来三十六回圆”的诗句,且烂熟于心。他曾给一位80寿翁乡亲口占五言诗一首:“离乡六十载,印象极其深;每谈家国事,悉数如家珍。提起乡亲辈,能道其姓名;回溯村街景,无一失其真。惟望百岁前,能见大统一;结伴共还乡,骨肉好团聚;届时不能饮,狂欢必竟日”。这首诗充分表达出他的思乡情怀。他的思乡之情还感染了他的夫人傅玉良。于是,夫唱妇随,傅玉良也写了不少怀乡思亲诗篇。其中,一首《长相思·思乡》写道:“聚无常,散无常,漂泊人生独自伤;何时归故乡?夜长长,海茫茫,骨肉分离各一方;此情长不忘!”另一首《更漏子·怀乡》写道:“故乡秋,疏荫薄,红叶一庭漂落。风瑟瑟,雨霏霏,旅人迟未归。迢遥路,何时聚?思念孤鸿最苦。云暗淡,夜蒙胧,相逢唯梦中。”

由于《连声》连续不断地介绍了大陆故土的许多风土人情,更激发了在台乡亲怀念故乡。第12届同乡会的理事长吴美榕就是其中之一。她出生于福州,襁褓中就被原国民党将军的父亲带往台湾,成了去台人士第二代。她在《连声》的《接棒》一文中写道:“本人出生于福州,3岁随父母亲来台,对家乡的人、地、事均感陌生。但自接任理事长一职以来,多次和家乡、台办接触,倍感亲切,自当整理好手边琐事后,能返乡探视乡亲及看看故乡的繁荣及进步,一圆多年来思乡之情。”她还深情指出:“《连声》的编撰,提供了两岸乡亲的动态及书写作品的空间。两岸乡亲中多才多艺者不乏其人,我们能在《连声》篇幅中欣赏到这些作品,实在难能可贵,实在都是乡亲们的心血结晶。”在两岸和平发展形势推动下,在《连声》影响下,据不完全统计,至1989年底止,返回连城探亲的台湾同胞就有384人,年龄最高的92岁,最小的年仅4岁。其中夫妻偕行的有52对,有4人回乡定居,还有不少经美国、日本、菲律宾、香港等第三地中转,回到故乡连城的台胞与侨胞。沈持衡(在崧)先生就是经美国辗转回国后在厦大担任教授的。一位名叫李恒生的台胞,自1989年返乡探亲,至1998年已达9次之多,每次都有新的感受。回乡寻根谒祖的台胞们说:“百闻不如一见,从两岸隔绝,到和平发展;从两岸相互猜疑,到‘小三通’、直航,通过相互旅游观光,通过互访交流,增进了解,两岸同胞的心贴得越来越近,和平统一成了两岸同胞共同的心愿。”

可以这样说,《连声》是座连心桥。它在两岸之间,特别在连城乡亲中发挥越来越大的纽带作用。祝愿《连声》越办越好。


冠豸山


连城石门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