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07 10:3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彭一万

两岸传承 一博成功

——厦门、金门首次共办中秋博饼节


厦金中秋博饼节两岸交换纪念品

2013年8月17日晚,第11届厦门中秋博饼节暨2013金门中秋博状元饼活动在金门县金宁乡公所广场举行盛大的开博式。这是厦门中秋博饼节成功举办了10届之后,首次跨海来到金门,与金门县联合举办开博式,两门中秋博饼活动首次实现了深度融合。是晚,来自大陆、台湾及金门的两岸同胞、海外侨胞1500多人共襄盛举。

本届博饼节以“两岸传承·一博成功”为主题,时间从8月17日至9月20日,内容丰富多彩,配套活动众多,除了2013金门中秋博状元饼活动外,还有鼓浪屿状元王中王大赛、“成功月饼”制作工艺流程展示、经典博饼模具展、菽庄花园中秋诗书会、家庭团圆会、“民俗之旅”景区游客互动博饼团圆会、温馨团圆进社区等项目。

2013金门中秋博状元饼活动

2013金门中秋博状元饼活动在金宁乡公所前广场启动,依古制进行,金门踩街队伍绕城游行。进入大会场时,“宣旨太监”走在最前面,接着是舞狮队、三太子队、宫女、轿夫等,志工们身着古装手举“状元”、“榜眼”、“探花”、“进士”等牌子、活动旗帜以及博饼礼品,抬着状元碗、状元骰,浩浩荡荡走向大型表演舞台上。“太监”宣读博状元饼圣旨:“奉天承运,钦定七月十一吉日,办理金门中秋博状元饼开幕式……”接着,各界代表和来宾一起将状元碗、骰启封,共同掷下了第一把骰子,宣告博饼活动正式起跑,“博状元,福气啦!”呼声响彻夜空。厦门带去的直径66cm、重25公斤的大月饼,在开博仪式上亮相,切成无数块,分给现场的民众品尝。也送去了厦门人民对金门乡亲的甜蜜祝福。

这个“千人体验赛”,600多颗骰子分别在100多个“碗公”里铿铿锵锵、滴滴溜溜,变换出各种组合。6颗骰子一落碗,一群老幼围成团,五指扔掷比运气,产生百位桌状元。开幕赛举办了“博饼民俗欢乐吧活动”,有龙须糖、捏面人、画糖人、溜溜球、麦芽饼、剪纸、陀螺、益智童玩等有趣的童玩,还有摸彩、机智问答、厦门和泉州艺术表演团演出、金门艺阵表演等。而博饼的奖品都是些金门特产。

为期一个月的活动,共有开幕赛、各乡镇赛、总决赛三种。开幕赛属于体验性质,总决赛共分乡试———会试———殿试三关,想要获得参加总决赛的人,必须先参加乡镇赛。为了让在大陆、台湾和东南亚的金门乡亲,也能享受到博饼的乐趣,特别开发“网络、手机app”博状元饼活动,还设置了“凭发票到景点博状元饼”的规则,让大陆民众在金门一边消费,一边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实现“闯关市集逗阵行”的愿望。

9月15日晚,金门县博状元决赛,在著名古迹金门总兵署举行。第一阶段金门县各乡镇选拔出来的“举人”们,经过二十几分钟的考校,决出126位“进士”。这126人由礼炮开路、仪仗随行,以踩街形式来到总兵署,在“主考官”李沃士县长的监考下,开始第二阶段的殿试,开博前,辣妹们在舞台上以“骰子舞”开场,李沃士县长率领金门县五乡镇的乡镇长长跪接“圣旨”,并为最后决赛掷下第一把骰子。殿试中胜出的5人最后再战一轮,决出状元、榜眼和探花。结果,来自龙岩的大陆新娘杨爱梅捧得状元归,她将与金门县其他状元一起,共10名“王中王”选手,于9月17日跨海到鼓浪屿,参加厦门中秋博饼节的“王中王大赛”。

两岸同胞共切状元饼 黄振良 摄影

中秋博状元饼已经成为金门县最受欢迎的活动,让金门在地民众以及来金门旅游的客人们,都有机会参加博饼、体验民俗之乐。第11届厦门中秋博饼节

2013年9月17日晚,第11届厦门中秋博饼节状元王中王决赛在鼓浪屿三丘田码头广场欢腾拉开战幕。是夜,海风送爽,月明星稀,一派和祥、温馨气息。

在开博仪式举行的同时,博饼民俗展示队队员们,打扮成郑成功将士,手持帅旗、战旗,威风凛凛地迈步挺进。他们从鼓浪屿日光岩开始踩街,沿着海滨来到博饼赛现场。一路锣鼓喧天,吸引了众多游人。“上碗”、“上饼”、“上骰子”仪式,一派古风古礼,让在场的海内外嘉宾目不转睛。本届博饼节着力挖掘博饼文化中“饼”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价值,做足博饼文化课题,通过亮饼、展饼、博饼、讲饼、品饼、藏饼等诸多环节,弘扬博饼文化的本真,彰显博饼文化的生命力。例如,决赛用的“成功会饼”,着重突出郑成功的爱国元素和鼓浪屿的历史文化元素。经典博饼模具展,展品涵盖从宋、明、清到20世纪60年代,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年糕板、月饼模子、裸印共300个,形状千姿百态,图案丰富多彩,寓意深刻,蕴含了老百姓朴素的思想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们将生活与艺术合二为一,至今韵味犹存。通过展览,让观众体验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代人浪漫、优雅的生活情怀,不断提升博饼节的文化内涵。此展的糕饼印模,均由陕西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西安收藏研究院院长薛勇提供。

金门县的状元王们相当厉害,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三关产生的10位大状元,在现场举行了“资格赛”,决出一位“状元王”,代表金门县参加总决赛。

金门县陈金福贡糖公司董事长陈金福,带领公司员工,将一粒贡糖做成的大骰子抬上舞台;金门县金合利钢刀公司董事长吴增栋,上台展示了一把大钢刀。正当观众们纳闷之际,陈金福董事长开腔了:请大家闻闻这贡糖的香味儿,这块吉祥贡糖重102斤,可供三四百人享用;“骰子”上的大红点,是用草莓做成的,大黑点是用巧克力做成的,一会儿,请各位品尝!而那把为切大贡糖特制的“状元刀”,按照传统的切花生糖刀打造,但至少超过10把普通钢刀,以便与巨型的状元饼、状元贡骰子配套,刀锋犀利,气魄雄伟,寓意“事事顺利,无往不利”。主持人话音一落,两岸嘉宾共同用金门“状元刀”切开骰子般的大贡糖,让与会者都尝到了这块特制的贡糖,只见人人交口称赞,感谢金门乡亲的创意回馈。

现场举行的“两岸博饼论坛”,由金门、厦门4位学者轮流登台发表对中秋博饼的见解,追寻博饼文化的久远记忆,回眸厦门以港立市的繁荣景象,激扬闽南地区共同传承的神韵。

巅峰对决时,厦门市思明区选送的赵光毅以“四红带六”成为“状元王中王”。他穿上状元服、戴上状元帽,连连说:“厦门是我的福地,我特别喜欢在厦门过这种富有特色的中秋节!”原来,他是东北人,今年刚刚从北京到厦门挂职,第一次参加博饼,就博到决赛中唯一的一个状元“四红带六”,还把一个对堂也收入囊中。他获得了民间单位赞助的一些奖品:6斤重的中秋会饼、5斤装的金门高粱王酒、会饼模具等。他高兴地说:“我要和亲友们共同分享!” 两门博饼民俗共传承

“厦门金门门对门,博饼民俗共传承。”2008年,厦门博饼民俗活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门县议员、金门县旅行商业同业工会理事长周子杰说:“博饼是厦门和金门共同传承的民俗文化,2011年,金门县将中秋博饼列为无形文化项目(即相当于大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两岸博饼民俗一脉相承。中秋博状元饼已成为金门最受欢迎的活动。今天,我们金门县的状元王能够来厦门参加中秋博饼节的状元王中王决赛;我们也很希望,明年能够实现厦门的状元王到金门参加博状元饼的总决赛。”金门县政府交通旅游局局长杨镇浯表示:“相信厦门和金门的民众,通过这样的‘串门’,两岸民众的情谊会更加深厚。”

论坛上,学者们对今年金门县的中秋博饼活动给予充分的肯定,特别是邀请了在台湾和东南亚的金门乡亲回家博饼,让他们感受到家乡的民俗文化氛围,这对于增进乡情、传播闽南文化都有积极的意义。

今年8月间,我赴金门参加开博仪式,并在《金门日报》,发表了《史志、传说和诗歌中的中秋博饼》一文。在厦门的博饼论坛上,厦门市中秋博饼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何丙仲提出:饼与月亮关联在初唐时代;科举、月饼、博弈结合在明末清初时期。厦门大学教授朱水涌提出“百姓向往科举,博饼寄托希望”的观点,认为“中秋博饼,是接地气的文化,是平民的文化、百姓的文化。”

还有人提出博饼起源的另一种说法:宋末元初同安人邱葵(1244-1333年)在家乡大磴岛创设了中秋节博状元大饼的习俗,这又把中秋博饼的起源向前推进了300多年。

2008年,台湾中华博饼文化协会创立,在其推动下,台湾已形成一股民俗旋风。2009年发生的“八八水灾”,给台湾中南部造成巨大的损害。台湾中华博饼文化协会就在灾区推出台湾首次举办的中秋博饼王中王赛,给当时愁眉苦脸的灾民,带来难得的欢笑,轰动整个台湾。(下转第16页)(上接第45页《两岸传承 一博成功》)目前台湾已有台北、新北、高雄、台南、基隆、桃园、南投、嘉义、彰化、澎湖、金门等县市,举办中秋博饼活动。闽南风、中华情,让台湾人民过上富有特色的中秋节!

台南总赶宫于2010年筹组中秋博饼会,并于2010年9月23日举办博饼活动,台南市市长许添财亲自主持,举行上碗、献饼仪式,司仪高声念“取、起、开、展、结宝”,市长即掷骰子,意味着博饼开始。民众从中体验传统中秋节庆活动的乐趣。

2013年9月14日,台中、云林两地,也进行了博饼比赛,吸引了千人参加。最后决出4名民众,代表台中、云林赴厦门参加两岸博饼王中王总决赛。

2013年9月19日,台北海光宫举办中秋博饼活动,吸引了一千多名群众参与,现场还安排了煮古早味“碰糖”,DIY月亮饼干、玩古早弹珠台、巧手掉瓶子等民俗活动。主办方海光宫慈善基金会董事长陈胜宏说:“为了找回传统的台湾味儿,让孩子们离开痴迷的电玩及网络,也给台北市民更多的民俗体验,我们特地把风靡于闽南地区的博饼活动搬过来,让更多的市民参与进来。”73岁的黄老先生眉飞色舞地摇着骰子,他说:“博饼民俗文化是从闽南地区传到台湾的,慢慢也成为台湾中秋传统活动,大家都很喜欢。两岸乡亲本来就是一家人,中秋时节更盼团圆。”是啊,期盼“月圆人圆,两岸团圆”的深情,真是浓得化不开呀!

相信,在两岸民众的共同努力下,中秋博饼一定会始终坚持简约大方、节俭办会的原则,弘扬惠民、亲民、为民之风。这个节庆文化、民俗文化和旅游文化的品牌,一定会成为海峡两岸的又一张烫金名片。

赵光毅穿上“状元服”,喜不自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