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10 09:1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丁 佑

宝 岛 行 脚


作者丁佑在台湾日月潭


今年4月24日到5月3日,我随福建省盲协访台团去宝岛台湾参加《2010年两岸台闽视障就业生涯论坛》,并参观了伊甸基金会、庇护事业等助盲组织,参观了故宫博物院、101大楼,游览了日月潭、阿里山等地。还在紧张的会议安排之余,抽空访问了台北市聋哑福利协进会,见到名誉理事长侯纪六、理事长周秀雄;访问了台湾听障者体育运动协会,与秘书长赵玉平等交流两岸聋人运动情况。在宝岛近十天时间,感触很深,因作《宝岛行脚》。

文明的社会

早就有人说,从一个社会对残疾人态度如何,就可以看出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这点来说,台湾的社会风气比较好。台湾公共汽车上车门口设有二三个老弱病残专座,这和大陆一样;不一样的是,这些专座即使车上挤满了人,也没有一个健全人会去占用,除非有残障人或老人、孕妇去坐,否则一直空着。这与我们公交车上有些年青人昂然占坐老弱病残座,见了老人残疾人上车也不让座,成了对比。

台湾停小汽车的地方,必有一二个专门标出轮椅符号的残疾人停车位。我路过几处地方,各种小车一溜排停在那里,独独这个残疾人专用停车位绝没一个健全人去占用,他们都十分自觉地遵守规定。

台湾健全人有较强的助残意识,十分尊重听障、视障等残疾人。在参观故宫和101大楼时,许多健全游客一见盲人来了,都主动让道;在台湾打手语根本没有健全人好奇地围观,更没有人对此说三道四。这可能也由于台湾聋人文化高,而且大多都已有工作,很少发现扒窃行为。实际上,台湾学校不论小学、中学、大学都不能拒收聋生,而且凡有聋生入学,都得由学校出资为他们配备手语翻译,所以台湾聋人中文盲半文盲很少,具有大中专学历的聋人多。学历一高,台湾聋人表现就很文明,在社会上形象好,受人尊重(盲人等也是如此)。从这看来,要改善残疾人处境是两方面的事:一方面社会上要教育健全人树立尊重关怀残疾人的风气,另方面残疾人自己也要争气,自强自立,才能取得社会尊重。

在大陆,许多司机似乎从不把斑马线当回事,到了斑马线面前也从不减速,因此有时撞上行人。而我坐在台湾的小巴上,几次见到令人感动的一幕:不论轿车、小巴、大巴,凡遇上斑马线,不管红灯绿灯,或者根本就没有红绿灯,也不管有无行人过线,都会立即减慢速度,甚至停了下来。有人过线不用说要等,即使无人过线,也要注意一下确实没人了才慢慢开过去。斑马线附近还常有大字牌子“行人优先”,提醒司机避让行人,所以在台湾,斑马线附近出车祸的很少。这不用说也是一种文明的表现。

作者在台北市聋哑福利协进会


两遇“假古董”

在台湾,遇上了两次“假古董”,一次在台北故宫,一次在九族文化村。

台北故宫藏品丰富,早有报道说,要把台北故宫公开展出的珍品看个遍,至少要几天时间。在那里,有著名镇馆之宝翠玉白菜、有毛公鼎、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等稀世珍品。

不过我们一行去看故宫,只用了半小时,匆匆地看了翠玉白菜、肉形石,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仿品,而且有的人物会“动”),商周青铜珍品和明清古家具等,从二楼看到三楼,就出院到附近“宝华馆”(名可能我记错)看高仿品,也就是假古董。

为什么这么安排?原因非常简单,这次访问以盲人为主,全团盲人代表有7人,我们聋人、肢残代表只是少数。既然以盲人为主,盲人根本不知翠玉白菜什么形状,毛公鼎什么样子,光口讲也无济于事,只有让他们触摸实物。宝华馆是专门生产高仿品的地方,各种珍品都仿得惟妙惟肖。那里有仿商祖戊鬲、汉铜鼎、乾隆粉彩双连瓶、元青花扁壶等,当然也有仿翠玉白菜等。导游把代表们引到这里,向代表们简单介绍了故宫馆藏珍品,然后一件一件把“珍品”搬过来,让盲人代表手摸,知道珍品的形状,工作人员又在一边详尽介绍,这对盲人来说十分必要,但对我们来说就有点兴味索然,尤其对我这个多少懂点文物知识,常看中央台《鉴宝》《寻宝》节目的人来说,看一百次仿品还不如看一次真品更有意义。不过盲友难处我们十分了解,同是残疾人,我们十分理解和尊重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苦心。

由于触摸只能一件件来,“珍品”在盲人手中由甲转到乙手,很花时间,所以一上午都搭进去了。盲人代表自然十分满意,我却感到这次台北故宫之行连走马看花都谈不上,下次如能再来台湾一定得再来看一下。好在台北故宫非常关怀残疾人,残疾人参观完全免费(健全人门票要300元至500元台币),还可以让一个陪护也免费,十分人性化。

第二个“假古董”却不是藏品,是台湾古民族文化遗产“九族文化村”,在日月潭附近的娜鲁湾。我们都知道台湾本来有许多少数民族,包括高山族、阿美族等。“九族文化村”就是展现布农族、泰雅族、排湾族等九个少数民族文化遗存,表现他们古代生活的。

但进去走一圈,我马上发现这个“九族文化村”名不副实,应叫“九族游乐场”。那里倒也有几个茅草屋,表现少数民族过去住家、生活的,但是冷冷清清;真正吸引游客的,是各种游乐设施,包括九族缆车、单轨电车、海盗船、热气球升空(在室内)等,和福州左海公园的各种游乐设施差不多,不过更加丰富,技术含量也更高。比如“加勒比海探险”,是七八个游客披上雨衣坐上古代木船,先由大水池进山洞,再由山洞提升到高处,然后从高处冲下来,鼓起巨浪。而船在大水池内,每到几个地方,都会一声巨响,水柱冲起,有如炮弹爆炸,溅得全船游客衣衫尽湿(冲下来更不用说了),这确是很有趣的玩乐,我看到许多游客趋之若鹜,但我不明白这与古住民有什么关系。至于玛雅探险、UFO游戏等,完全是外来文化了。说得难听点,这有如挂“九族文化”的羊头卖游乐的狗肉。这种游乐设施,年青人十分喜爱,那天许多人来游乐(九族文化村门票不便宜,一张700元台币,约合人民币155元,即使“仁爱票”(老人、残障人买),也得390元台币,约合人民币88元,至于缆车、游乐设施等是否要另外收费,我未了解,但估计是要另外出的。

那天,代表团中一些年青代表,虽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去坐缆车、去冲浪(他们每人要照顾一个盲人,也无法分身),不过对各种游乐设施极感兴趣,转了又转,看了又看。我却如在故宫看假古董一样,兴味索然。因为这里没有多少“原住民”味,大部分都是现代建筑,不论玛雅村的石堡、金矿山的深洞,都是人工制造的(金矿山其实是用水泥等建的假山),觉得仅为游乐的话,去左海公园就有,根本不必老远跑到台湾来。

花圈的“妙用”

在内地,花圈是习见的东西,有制作高档复杂一只要几百元的,也有简单一只仅几十元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但它的出现,都和丧事联系在一起。中间大大的“奠”、“悼”等字,左右两条白纸或红纸,右边写着某某老伯(或老太)千古,左边是不孝男某某等。

我初来台北,汽车经过闹市,常见满缀大红大黄花的花圈四五面植立道边,开头还以为是丧事,后来看不像,因为它中间绝无“奠”“悼”,倒有红纸金字直写几行。有次停车吃饭,旁边是个庙,也有这花圈,我下去一看,才知是献给观音娘娘千秋华诞的,完全出于宗教活动。这类花圈,送的人常以一块纸牌挂在花圈两脚中间,红底金字,写明什么人或单位敬献。我看一下,多是企业,如××公司,××工厂等,有的还是当地市长或立法委员送的。后来我问一个台湾友人,才知道这十分普遍,不但仙佛诞日献花圈是常事,就是工厂或商店开业,老人六七秩寿辰等,甚至婚事,都有人送花圈。至于政界人物也送,那是很自然的,他们要民众支持,投他们一票,所以不但工厂企业开业送,友人生日送,以求取支持;而且大力支持民众求神拜佛,何况有不少政界人士自己也笃信神佛,所以遇上观音菩萨、地藏王、王母娘娘等生日,他们自己出钱送花圈,是十分自然的事。

我总感到,生日、开业送花圈也罢了,结婚送花圈,就有点不伦不类,莫非是在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么?友人说,台湾风气和大陆不同,没人对这感到奇怪。不过他也说,婚礼送的大多不是花圈而是花篮,这是比花圈更隆重的贺礼。的确,电视上见到,台中市长胡志强夫人车祸后,伤愈出院,就收到好几个文艺界友人(胡夫人本来也是演员)送的花篮;艺人白冰冰一次演出会,也有人送花篮。看来,花篮也好,花圈也好,在台湾都有表示喜庆的作用。这,至少“喜庆送花圈”一条,是与大陆不同的习俗。

那么台湾丧事不送花圈么?也送的。有一次我们车过一户姓王的人家,正好他们办丧事,门口白色灯笼上一个大大的黑色“王”,门两边四五个花圈,模样与献神的差不多,但色较素,是由白花黄花缀成,中间也有黑底白字“奠”,或英文字“L”。至于脚下的牌,绝不用红纸,都是蓝纸白字,写明某某敬悼、敬吊等,除了没有两边飘带,一切和大陆差不多。据台湾友人说,台湾人对吊唁,更多是送被面、挽联,花圈只是其一。看来,在台湾,花圈“一身而两任焉”,和大陆专用于吊丧不同。

“出门十里路,别是一乡风”,台湾与大陆仅一水之隔,花圈使用上就有这么大不同,不来台湾,我是无论如何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