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05 08:4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张 惟

龙岩与台湾全面的历史文化因缘





提要:汀州古称客家首府,它所属的县份大多划入今龙岩市,故龙岩被称为客家祖地,而龙岩县原属漳州府,后升格为龙岩直隶州,领漳平、宁洋县,今为龙岩中心城市,族群是闽南人,即“河洛郎”。因而它是历史上大批赴台湾的闽南和客家先民的故乡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光复台湾后,又有许多龙岩人赴台被称为外省人。闽西的古越族与台湾原住民也有渊源关系,这种与台湾全方位的“因缘”是其他地域所少有的。

 

提要:汀州古称客家首府,它所属的县份大多划入今龙岩市,故龙岩被称为客家祖地,而龙岩县原属漳州府,后升格为龙岩直隶州,领漳平、宁洋县,今为龙岩中心城市,族群是闽南人,即“河洛郎”。因而它是历史上大批赴台湾的闽南和客家先民的故乡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光复台湾后,又有许多龙岩人赴台被称为外省人。闽西的古越族与台湾原住民也有渊源关系,这种与台湾全方位的“因缘”是其他地域所少有的。

闽台血缘相亲,地缘相近,所谓“血浓于水”,又是“一峡相连”。据台北大学郑又平教授2008年应邀在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节目播出中所引用的资料,台湾的人口构成:闽南人73%,外省籍13%,客家人12%,原住民2%。福建省龙岩市的291万人中,客家人约210万人,闽南人有80万人,其余则为与台湾原住民有渊源的畲族、瑶族人等。可见,龙岩市的不同族群与多元文化和台湾有全方位的“因缘”关系。

今龙岩市为历史上的汀州府和龙岩州衍化而成。汀州被称为客家首府,也是客家祖地。今居住在粤东梅州等地的客家人,其祖先多聚居在闽西的汀州和赣南的赣州。台湾过去的资料,习惯称明、清大量迁台的先民为来自福建的河洛人和来自广东的客家人。其实,福建的汀州8县是客家人,而广东的潮州(含今汕头、汕尾、揭阳)是河洛人。台湾客家人80%以上的根都在汀州(当时的宁化石壁属之)可以寻到渊源。龙岩原属漳州府,清初升格为直隶州后,赴台人口从漳州府内分出统计。据《台湾省通志》所载1926年“台湾在籍汉民族乡贯别调查表”,当时汀州府籍为85000人,龙岩州籍为32600人,分别占当年台湾汉族人口375.16万人的2.27%和0.87%。现在他们所繁衍的人口都应归入今龙岩市了。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留意,如明代开始迁台的漳州南靖县书洋乡简氏后裔,繁衍甚众,主要居于桃园、南投、嘉义等县市。他们认同南靖书洋长教始祖德润公,而德润公的上延九代,是从河北范阳迁到上杭的公益公,其孙致德再迁永定洪源定居。所以他们既是闽南人,又认客家祖祠。他们在闽南、客家两大族群的交往中起到独特的作用。

龙岩市的人口构成中,有80万为闽南人。缘由是唐代建龙岩县划属漳州府,后升格为龙岩州,领漳平、宁洋二县。故龙岩、漳平人口迁往台湾都列为闽南(河洛)人。

龙岩市的闽南人虽然只占全市人口的27%,属于少数,但对应与占台湾人口73%的闽南(河洛)人却是很大的交流平台和优势。而且,由于古龙岩州地处泉、漳、潮州闽南(河洛)语言文化区之间,与汀、梅、赣州的客家人比邻,始终褒有晋唐时期被称为河洛郎的称谓,与台湾称明清年代迁台的闽南、潮州人为河洛郎相同。所以,龙岩中心城市的河洛文化遗存,成为联结闽南、潮汕、雷州半岛、浙南、海南直至台湾的重要历史纽带。

此外,在占台湾人口13%的外省籍人口中,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义勇总队从龙岩出发光复台湾,有一批龙岩籍的队员随行。龙岩人张文成出任花莲厅长(后改称县长),谢真为台东县长,曾有两百多名青年知识分子过去任职。在教育界、医学界、法律界的龙岩人甚多。龙岩企业家罗天照在台创设永发钢铁公司及美亚钢管公司,为台湾钢铁业之冠,同属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军界有连城人罗列上将,龙岩人郭达沽中将、郭斌少将等,文化界龙岩人张香华乃台湾著名诗人,她也是台湾著名学者作家柏杨的夫人。这都是两岸的龙岩人所津津乐道的。

清末世居台东的龙岩人郑品聪中医师,日据时代组织抗日活动,被日本占领当局驱逐出境,他回到故乡龙岩,恰逢抗战时期李友邦中将率领台湾义勇队总队驻扎龙岩三年,他成为李将军的顾问和台湾义勇总队与龙岩人民联系的桥梁。台湾义勇总队同龙岩人民患难与共、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光复台湾时,是台湾义勇总队成员第一批渡海去到台湾,把中国国旗升起在台北市上空。郑品聪也随义勇总队返台当选省临时议员和国民党台北市主委,为台湾光复和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是龙岩这座城市与台湾之间特别光荣的一页载入台湾史册。

再说占台湾人口2%的原住民。据有关海洋地质资料和台湾本岛的考古发现,台湾属于闽台半岛华夏古陆的一部分,由于喜马拉雅山的造山运动和冰期影响,约在第三世纪上新世时,台湾曾与大陆相连,早更新世后期,气候变暖,海面上升,海水进入台湾海峡,至中更新世前期,又一次发生海退,台湾与大陆再度相连。大约在距今一万六千年前后,出现了“东山陆桥”,古人类可沿着陆桥从福建进入台湾。如此推论,台湾原住民的祖先不仅来自海洋外岛,有相当一部分当来自大陆,同为古越人的后裔。龙岩古代不仅为越人的部落居住,并曾建有南海国,现在还有若干畲族乡。台湾原住民的先祖当有一部分人源自于此。

龙岩市的客家人、闽南人、畲族人,与台湾人口构成的族群有全面的血缘关系,在福建是独具特色的。在闽台交流和文化史的研究上,是有特殊价值的。

近来的史料发掘和研究表明,龙岩与台湾的因缘和特殊关系开始于明代初期。那是1434年,以正使太监协同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的明代大航海家王景弘,在郑和逝世后,率领船队首次登上台湾岛,这个时间远在荷兰人强占台湾岛之前。清代林廉光《台湾志略》记载有王三保舟至台湾投药于水中的传说。他是源自中原河洛的闽南文化向海洋文化的嬗变中出现的第一个世界级大航海家。据《龙岩州志》载,王景弘为明初漳州府龙岩县集贤里人(今漳平市双洋镇赤水村),少年时沿着九龙江下游进到晋江流域的泉州海运当水手,练就一身航海知识和本事。研究闽南人的航海史和闽台交往史,王景弘是位重要人物。

其他如张化孙墓、李火德宗祠、定光古佛和吴伯雄祖地等在岩、台文化交流的平台上也是极具价值的。南宋张化孙被称为“中原南迁、鄞江始祖”,鄞江是汀江的别称,他是清河郡张氏南迁的一大支系,后裔又分属客家、河洛两大民系。台湾张氏裔孙前来上杭白沙张化孙公墓地寻根祭祖者不仅有客家人,也有闽南人以至广府人。

李唐后裔李保珠于宋末由陇西入汀州府唯第四子火德一房独盛,又迁闽南晋江、安溪、同安和台湾各地。火德公第23代裔孙李梦兰为清代进士,在上杭稔田倡建李氏大宗祠,李火德公后裔迁台湾及东南亚各地逾千百万之众,据考祖籍广东大埔的李光耀和祖籍潮州的李嘉诚与台湾李登辉同出此血脉,则可证实南宋时期南迁的中原士庶才开始分支被称为河洛人或客家人。

现任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的祖居在永定下洋镇思贤村,属客家村。2000年吴伯雄率团到龙岩市出席世界客属第16届恳亲大会后,携同夫人戴美玉专程回乡祭祖,入村读到“同祖同宗同根生,隔山隔水不隔情”的对联时,激动万分。吴伯雄认同系入岩始祖吴宥(承顺)的裔孙,他为龙岩城区吴氏宗祠题写了匾额,也属河洛人后裔。他一再说“大陆和台湾人民是同文同种,有着共同的血缘关系,有着共同的文化”。

长汀现存的“蛇王宫”,证实客家先民到此之前,这里的主人是崇拜蛇图腾的闽越族人,他们的一支往海峡迁徙形成台湾原住民一族,留在闽西的融入畲族和客家。

武平岩前镇南安岩,北宋时泉州府同安僧人郑自严曾在此卓锡,这是唐宋年代泉州府、汀州府之间人员交往流动频繁的佐证。郑自严圆寂后,宋真宗封为“定光院”,洞内有四尊“定光佛”。闽西客家人赴台多取道淡水河口登岸,永定人胡焯猷是清初台湾垦殖的先驱者,清廷授予“文开淡北”匾额,并把对定光佛的信仰带到台湾。当时居住淡水一带的客家人都供奉定光古佛,最早的彰化县定光佛庙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后向台湾北部、中部传播,被客家人奉为“客家保护神”。郑自严俗家是闽南人,“祖仕唐,为四门斩斫使,父任同安令”,应为晋代或隋唐到达晋江的河洛郎。他由河洛人较早开发的闽南富庶平原,云游到较后开垦的闽西,留在汀州府弘法。从其降龙伏虎、治水活泉的事迹,可以看出客家民系形成初期开拓汀江流域的艰苦情况,更反映出定光佛是适应客家人山耕文化所创造的崇仰神像,而源出河洛则是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共同的根。

现有龙岩市各地的族谱,大量反映了中原士庶南迁和形成闽南、客家两支民系的悠久历史,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岩台两地的谱牒新修和交流日益频繁。闽南和客家的源流及其交汇是龙岩市谱牒研究的独有特色。

岩、台的互动和交流在当代又有新发展。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列为国家级的著名台农创业基地。现在来了许多台湾农民,在此创业,安家立户,从事高山茶、台湾高优水果和花卉产业,被称为大陆的阿里山。

龙岩已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新兴城市,财政总收入和人均GDP在福建省位列泉福厦之后的第4位。龙岩的多元文化结构和民系组成,与台湾形成了全方位的“因缘”关系,历史渊源悠久,现代更呈现活跃之势。2000年11月,以吴伯雄为团长的代表团到龙岩出席第16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2001年,龙岩文化研究会参与发起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派出代表团赴厦门进行学术交流;2006年首届“海峡诗会”由龙岩主办,台湾诗人代表团有19人参加,2009年又举办第二届。台湾的中华闽南文化研究会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联袂2009年首次在台北举行“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龙岩文化研究会学者也受邀前往。2010年海峡客家高级论坛和第六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将分别在龙岩举行。共同源自中原河洛的闽南、客家两支民系文化在龙岩形成交融汇流的基地。龙岩市在闽台关系中自有其独一无二的优势,加强交流的前景广阔,前途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