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2 16:3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天柱

泉州紫云五安黄氏始祖



黄守恭画像


每当游人参观全国名刹——泉州开元寺时,几乎都会驻足“桑莲古迹”之前,观赏这株历经1300多年,至今枝繁叶茂、龙蟠曲干的“桑树王”。据方志载,此地原是紫云五安黄氏始祖黄守恭的桑园,唐垂拱二年(686年),园中桑树绽开白莲花,地方政府上报朝廷,表为嘉瑞。黄守恭深感桑树的灵异,遂舍其园宅建寺,初名“莲花应瑞道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皇帝下诏改为开元寺。建寺时,常因紫云盖顶,黄守恭的子孙们便以“紫云”为堂号。这也是“紫云黄”的由来。

黄守恭(629-712年)字国材、号一翁,生活于初唐。据《泉州府志》、《泉州市志》、《开元寺志》、唐代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所载:黄守恭少习诗书,博通经史,蜚声士林,时称郡儒。他初事货殖,后务农桑,辟桑园七里,养蚕织绢,开泉州海上丝路之先河,富甲一方。为人倜傥尚义,乐善好施,济贫扶危,咸称长者。

黄守恭献出全部园宅建寺后,鼓励5个儿子向外开拓,立业兴家,并写诗咏示:

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

汝居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朝夕勿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

苍天有眼长垂佑,俾我儿孙总炽昌。

听从父命,长子黄经迁居州西北,南安县芦里(今南安市罗东镇埔头村);次子黄纪迁居州东北,南安县黄田(五代更名锦田,今惠安县张坂镇后边村);三子黄纲迁居州西,南安县葛磐(今安溪县城厢镇);四子黄纶迁居西南,南安县坑柄(今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金柄村);五子黄纬迁居漳州漳浦南诏(系二妈司马氏孕居其娘家所出,即今漳州市诏安县,其裔迁梅岭镇高坑村、秀篆镇焕堂村,以及漳州、两广各地)。

开元寺


“桑莲肇瑞” 虽然带有神异之说,但这株老桑树历经1300多年,至今依然存在却是事实。1300多年前,黄守恭破家兴寺,振兴佛教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他遣五子开拓五安,白手起家,自食其力,创建新生活的举措,更是前所未见。他这种心随世易、豁达大度的襟怀,对泉州早期的经济开发,丝绸业的兴起和宗教文化的发展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开元寺僧人感念黄守恭舍宅建寺遣子之大德,在寺内建檀樾(即“施主”之意)祠以祀之。檀樾祠为坐北朝南、硬山顶、三开间、四进的土木石结构及东护厝一列。一进为门厅,东壁嵌有明、清修祠石碑,天井还有二株600多年的桧柏树,出屋宇而冲天;二进为前厅,奉祀黄守恭的木雕神像及二侍童,中梁悬挂明代状元申时行所书的“世受天恩”匾,柱间挂明吏部尚书苏茂相及工部侍郎何乔远的赠联。梁上还悬挂紫云五安黄氏历代状元、榜眼、探花等三鼎甲匾额,左右两壁嵌有“祖训诗”、“昭 ”和历代进士名录匾。

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年),农历二月十八日卯时,黄守恭在泉州仙逝,享年84岁。5个儿子及妻媳各领孙辈28人到泉州奔丧,极尽哀荣。墓地由匡护大师择于城西潘山白塔后之原(今属泉州市丰泽区北峰镇招丰村东北侧),墓穴坐辛向乙兼戊辰,墓园四周衍生蔷薇(全黄花),俗称“刺仔墓”。原墓区及周边土地数十亩皆属黄守恭墓区所有,今残碑尚存,墓历经唐至民国均有重修,现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东西塔


紫云五安黄氏开派1300多年来,其簪缨继世,英才辈出。文武状元、榜眼、探花大有其人,高官显宦难以胜数。据不完全统计,紫云五安黄氏历代文武进士可分房份的有:南安房27人;惠安房89人;安溪房33人;同安房33人;诏安房16人,计198人。加上本宗尚待考房份的文武进士92人(龙溪1人,浙江平阳20人,苍南3人,台湾2人),共历代文武进士290人。清光绪六年,庚辰科文状元黄思永(诏安房),武状元黄培松(安溪房),都是紫云五安黄氏哲裔。檀樾祠门厅因此有石柱隶刻对联曰:“同科文武魁天下;奕世桑莲溯祖风”。

历史悠久的紫云五安黄氏,生活在历史文化名城的泉、漳、厦的膏腴之地,子孙藩衍特快。或因政治动荡(如元末发生在泉州十年的“亦思巴奚兵乱”,明代的倭寇为患,清初的清、郑之战和惨无人道的“迁界”等原故),或商贸垦殖,宋、元时期,特别是明、清以来,向外播迁日益增多。至今查证,紫云五安黄氏后裔广播于闽、台、江、浙、两广、两湖、赣、皖、云、贵、川、陕、齐、鲁、幽、燕之地和国外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主要地区,以及世界各地,拥有500多万之众。

桑莲古迹


台湾与泉州一水之隔,早年属于晋江辖区,宋、元时期,更有商渔通往。明、清之时,由于台湾很多荒地尚未开发,手工业、商业还处于较原始的状态,所以其时大批的泉州和漳州人拥入台湾开发经济。今台湾系祖籍泉州的占总人口45%,祖籍漳州者占总人口38%,台湾人基本都说闽南话。台湾移民为了怀念家乡,其中有9个地方以“泉州”命名,5个地方称为“泉州厝”,还有“晋江里”、“同安厝”、“同安村”、“同安寮”、“南安村”、“安溪村”、“永春村”、“永春里”、“金门厝”……漳州一带移民也以“漳州”、“海澄”、“长泵”、“平和”、“南靖”、“东山”、“诏安”等来为自己的住地命名。

台湾的姓氏120多个,黄姓近150万人,排在第三位,当地有谚云:“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成山。”据高雄宗亲统计,黄姓中有70%—80%属于紫云五安派。为纪念大陆迁台的祖乡,由晋江东石迁台湾嘉义县紫云黄氏垦殖者,也将当地取名为东石;由石狮铺锦迁台之人,大多居住在淡水、东螺、凤山外,有的则聚居于彰化县鹿港“泉州街”的“铺锦巷”;南安石井东安里,他们垦殖于宜兰壮围乡、罗东镇;新竹县关西镇;台中县东势镇、大安乡;嘉义县布袋镇等地,都有以东安里命名的村庄。由集美后溪镇仑上村的紫云黄氏,迁到澎湖开发后,其村名也叫仑上。

檀樾祠

 
 
 
 
唐代石匾
 
 
紫云堂

 
 

泉、漳渡台先民,最初大部分是以开发荒地为主,并输入较先进的耕作方法,为台湾的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台的近150万的黄氏族人中,大小支派共有70多支,其中37支为大派,泉州占有18支,加上漳州的数支,故大部分为紫云五安黄氏。1683年,清廷统一台湾后,当地农业、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商业也日盖兴盛,在雍正至乾隆间发展为“行郊”,泉州属于“南郊”。嘉庆二十年(1816年),泉州成为“八郊”之首。如石狮铺锦紫云黄氏,多从事商贸、航运、码头搬运等行业,拥有自己的商行、货栈、码头、船队。


溯本追源,尊祖敬宗,人同此心。台湾紫云五安黄氏裔孙,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历史上很多台湾紫云黄氏宗亲,到泉州开元寺檀樾祠黄守恭墓园谒祖拜祭。20世纪80年代,两岸通往之后,台湾黄姓宗人来泉州谒祖联宗更是络绎不绝。特别要提到的是,1999年11月19—22日,以黄文庆为名誉团长、黄呈辉为团长、黄明顶、黄世轩为副团长的世界黄氏宗亲总会回国(专程来泉州)谒祖团一行20多人,前往守恭公的墓、祠拜祭,受到泉州市政府、市政协及数百名的闽、浙宗亲代表的热烈欢迎。

此外,东南亚诸国的紫云黄氏宗亲代表,如菲律宾黄氏宗亲总会、印尼东爪哇黄氏宗亲会、印尼黄氏宗亲总会、马来西亚黄氏宗亲总会、新加坡黄氏宗亲会的领导人,都先后率团来泉州谒祖。今年9月26日,黄守恭诞辰1380周年纪念大会在泉州召开,海内外紫云黄氏宗人踊跃组团参加了这一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