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陈氏族人的根在河南固始
——闽台豫陈氏源流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研究热潮的高涨,海内外闽籍陈氏宗亲的爱国、敬祖、寻根的意识空前活跃。每一位海内外闽籍陈氏宗亲都想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根在哪里?为此,我们着重围绕福建陈氏的迁徙、发展、衍生、世系等问题进行探索,初步理清了如下几个问题:
福建陈氏的祖源
从搜集到的福建各地陈氏族谱来看,绝大多数的福建陈氏宗亲,都归宗于颍川汉太丘长陈实世系,也就是说都承认其先祖为颍川汉太丘长陈实。
经过细考陈氏的来龙去脉及其迁徙分布状况,可以确认陈氏统源为舜裔,按血缘关系,陈氏称舜帝为太始祖,或血缘始祖是合情合理的。而妫满受封于陈地、爵陈侯,建陈国,以国为姓,死后谥胡公。从姓氏上来说,称妫满为陈氏始祖或得姓始祖,也是不可否认的史实。
陈国到了文公时,内乱开始,兄弟为争夺王位,相互残杀。厉公为夺王位,乘长兄桓公病危之时,把桓公的长子杀了,自己登上宝座,而桓公的次子陈跃又杀了厉公,夺回了王位。引发厉公的王子陈完出奔齐国,改陈姓田,其子孙在齐国历任权臣,后取而代之,自立为齐国君王。至齐王健时,于公元前221年为秦国所灭。齐王健的三子轸相于楚,封为颍川侯,因迁入颍川,复姓陈。是为去田复陈之颍川始祖。陈轸的十一世孙陈实,为福建陈氏宗亲公认的先祖。
在利公陈跃执政的陈国,传到闵公时,于公元前479年为楚
国所灭,闵公的长子陈衍,避居阳武县户牖乡,为户牖派始祖,其十世孙陈平为汉朝开国功臣。陈衍的第二十二世孙陈实为绝大多数福建陈氏宗亲公认的先祖。
可见,不管是陈国的陈姓,或是齐国的田姓,都是陈氏源流的两大衍脉,其纷繁的布迁,固然十分复杂,然而其主流的传衍,却是衍脉清晰,昭穆分明,一脉相承,绵延不绝,形成一部与时间并存的陈氏宗族的生命史。但是,陈实到底是属于陈国户牖派的后裔,还是属于田齐的后裔呢?这关于绝大部分福建陈氏是属于户牖派陈衍的后裔,还是属于田齐派陈完的后裔呢?这要在有更多资料后进一步研究确定。
福建陈氏的根在哪里?
陈氏南迁入闽,通过研究,初步弄清了陈氏入闽,与中国人口逐渐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岭南等南方拓展传布的规律相一致。陈氏先祖入闽的主要干、支世系有几十支,他们基本上与历史记载的中国四次大的人口南迁浪潮相符合。
第一次南迁入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动乱时期,受尽动乱苦难的中原人民,成批地向远离中原的福建等地迁移。如西晋“永嘉之乱”,当时中原板荡,衣冠入闽者八族,其中有历任西晋南海郡守陈润于永嘉二年由河南光州固始县衣冠南渡入闽,寓居福州乌石山麓,为陈氏最早入闽的开基始祖。还有在西晋永嘉十年,陈野自光州固始县入闽,寓居龙岩新罗等等。
第二次南迁入闽,是在唐朝时期。当时闽粤交界地带,发生“蛮獠啸乱”,唐高宗于总章二年派光州固始人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3600人入闽征讨。后陈政病故,其子陈元光继任父职,代父统率兵众,平定闽粤边境,设置漳州郡,任漳州刺史,被称为“开漳圣王”。其子孙遍布闽台各地。
唐代由颍川迁居京兆的唐鄂国公陈忠,及其子太子太傅陈邕,因与宰相李林甫不协,于唐开元年间被贬入闽。以后子孙繁衍成为南院太傅派之入闽始祖。此外,还有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固始人陈雍自吴兴入闽,居永安贡川,为贡川陈氏开基始祖。
第三次南迁入闽,是在唐末五代时期。当时唐王朝腐败,连年战争,民不聊生,暴发多起农民起义。如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农民起义队伍数万人经江西入闽。史称“十八姓从王入闽”。其中固始县陈氏族人随王审知入闽的人很多。有陈鄙随王审知入闽后,初居泉州,后居仙游,其七世孙陈汝器成为“飞钱世系”始祖。陈檄随王审知入闽,寓居闽侯古灵,为古灵世系始祖。陈四翁随王审知入闽,居同安开基。陈苏入闽,居罗源开基。在五代时期还有陈启端兄弟自河南故始入闽,寓居建阳县开基。陈千郎自河南固始入闽,初居福州,后居闽侯。
第四次入闽,是在宋、元之际。当时民族矛盾尖锐,北宋末年康王南渡,皇室南迁临安(杭州),引起全国性动乱,随后在元兵追逼下,南宋皇帝南逃福建,导致前后两次北方人口大批南迁的浪潮。其中陈氏族人南迁入闽很多。如陈高士从河南固始南迁入闽,寓居福州台屿开基。陈魁、陈璋入闽,分别居长汀、宁化等地开基。陈舜仁经江西南迁入闽,居福清江阴等地开基。等等。
实际上,福建陈氏族人的根在固始。从陈氏族南迁入闽的源流来看,绝大多数的福建陈氏宗亲均来自河南固始。他们既有直接从固始南迁入闽的,如陈润、陈元光、陈鄙、陈高士等等,又有间接南迁入闽的,如陈邕先从颍川迁往京兆,再由京兆被谪迁入福建;还有迂回南迁入闽的,他们入闽后其子孙因种种原因,又迁往外地,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二度南迁入闽。如陈邕入闽后,其长子陈夷行又返迁祖籍地河南颍川居住,其子孙陈闻偕长子陈显,次子陈勳再渡南迁入闽。继而三子陈黯也入闽寻亲,居同安开基。又如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临海县令陈环南迁入闽,居仙游,后其曾孙陈旺迁徙江西德安县江州义门,成为义门派的开基始祖。至宋嘉祐八年,义门家族奉旨分成291庄,分别迁往全国16个省市所辖的125个县市,其中迁回福建各地的有20多支。如陈延英迁回兴化开基,陈延助迁回崇安(武夷山)开基,陈延盛迁回建宁开基等等。
从上面讲述可以看出,福建陈氏不管是从河南固始县直接南迁入闽,或是间接南迁入闽,或是迂回南迁入闽,他们共同的迁徙出发地都是河南固始县,所以固始是绝大多数福建陈氏人的祖籍地,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福建陈氏族人的根在固始。
福建陈氏向台湾迁徙
福建陈氏族人外迁原因:
一是人口骤增。自西晋第一批北方人口大批入闽以来,至清末,福建人口成几十倍、百倍地急增。仅以漳州地区为例(下同),在陈元光入闽时,漳州人口只有1.8万人,到了明弘治年间(1502年)人口增至26.6万人,而耕地却没有多少增加,造成人均耕地日趋减少,加上历朝历代贪官污吏的剥削勒索,租税沉重,土地兼并日益加剧,陈氏族人与沿海百姓一样生计难以维持,为了活命,唯有向外迁徙。
二是灾害频繁。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初年至清嘉庆年间的400多年,仅漳州地区几乎每4至5年就有一次较大的自然灾害,不是洪涝灾,就是旱灾,不是蝗虫灾,就是地震或瘟疫等,农作物连年歉收,甚至绝收,陈氏人和沿海地区百姓为了生活,只得向外迁徙。
三是清初“迁海”政策。清初朝廷与郑成功在闽南沿海长期对峙,清政府为了切断沿海人民与郑成功军队的联系与支持,采取“迁海”政策,强迫沿海居民内迁。同时纵兵放火焚烧房屋,造成沿海成为片物不留的新“无人区”。大批破产农民无业可安,无生可求,颠沛流离,导致一部分陈氏族人和沿海居民为了活命而冒险渡海到海外找活路。
在通常情况下,对有着深厚乡土观念和宗亲观念的泉、漳沿海地区陈氏族人,只要老家尚有生活下去的可能,他们一般是不会弃土外迁的。但到了被迫非背井离乡时,他们就会就近迁往创业机会多、谋取土地机会多的待开发的台湾地区。
福建与台湾只一水之隔,而且福建沿海港口码头众多,有泉州港、安海港、崇武港、厦门港、月港、铜陵港以及涵江港、福州港等,迁往台湾具有海上便捷的交通条件。朝发夕至,符合就近迁徙的原则。同时,闽台自然条件相似,而且气候相宜,水土相服,因而漳、泉人外迁谋生之地首选台湾是很自然的。迁往台湾的谋生条件也较容易。当时待开发的台湾,比任何外迁地都更容易立足,特别是台湾地多人少,容易开垦出一片土地来,有了土地,就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福建陈氏族人迁往台湾的主要形式是接受招募,自愿迁台。福建陈氏族人与广大泉、漳地区族人一样,均因生活所迫,只好接受招募,渡海进岛谋生。据考证,福建族人成批迁徙入台,大致有:明朝天启年间,荷兰人窃踞台湾,曾招募泉、漳、兴化沿海居民移台垦荒;明代郑芝龙设塞于台湾北港,也曾多次招募闽南沿海居民移台垦荒;明宗祯年间,郑芝龙归顺明朝后,又继续招募闽南沿海几万灾民移台开垦种植;清顺治年间,延平王郑成功驱荷复台,所带3万多士兵和眷属,全部留台垦荒务农。在郑成功治台期间,闽南等地去台人口约达15万人之多;清康熙年间,族琅率兵收复台湾后,闽南沿海又有几十万人迁往台湾。接着清政府放宽海禁,闽粤沿海又有大批族人迁徙台湾。
还有一种形式是接受邀约自愿迁台。随着台湾大规模垦拓的需要,则先到台湾谋生的人,返回故里,向同乡、同宗宣传台湾谋生容易,什么“台湾好赚吃”、“台湾钱淹脚目”等,进而呼朋唤友,以相邀的方法招约同乡、同宗相继去台湾谋生。而他们到台湾后,很快就溶入先到台湾的闽南人群中,不存在需要适应的过程,便可在短时间内安置好,还可最大限度保留祖家地的传统文化,沿用祖家地的一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家庭制度。而且由于闽台自然条件相似,还可按祖家地的农业耕作制度安排各种农事活动。
综上所述,可见台湾陈氏族人绝大多数都来自福建泉、漳等闽南地区。由于陈氏是福建的第一大姓,故在历次移民台湾的总人数中,陈姓均占相当大的比重。据1997年台湾当局统计公布的数字:在台汉族人口达1710万人中,
其祖籍地在福建的占80%以上,其中祖籍地在泉州的约占42%,祖籍地在漳州的约占38%。而全台陈姓人口有185万多人,占全台湾人口总数的12%,为台湾第一大姓。
总之,福建陈氏族人的根在河南固始,台湾陈氏族人的根在福建,其祖根当然就在固始。如今,闽台陈氏族人与祖籍河南固始亲人,在血缘、文缘、史缘、地缘关系上,“织”成特殊的精神与情感纽带,穿越历史时空,将闽、台、豫三地的陈氏人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形成紧密相依的“根”、“茎”、“枝叶”的关系。
现今闽台陈氏人与祖籍地——固始陈氏亲人,虽相隔遥远,天各一方,但是同根同源,是一脉相承的亲情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