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14 15:2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河 池

谢颖苏—— 台湾美术的开山祖



福建诏安县是著名的“书画之乡”,“诏安画派”对台湾书画艺术影响很大。最早将诏安书画艺术带到台湾的是诏安画派的领袖人物谢颖苏,他被誉为“台湾美术的开山祖”。

一、家学渊源的熏陶,名师的指点,从小打下扎实的国画基础

谢颖苏,字琯樵,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生于诏安城关北门一书香世家(今大路街白鸡公10号,故居仍存)。祖父谢廷爚、父亲谢声鹤都是当地闻名的书法家和诗画名流,谢声鹤还曾以举人官任仙游县学训导和清流县学教喻。诗书家学的传承,丹诏文风的熏陶,使得谢颖苏和他的姐姐谢浣湘、哥哥谢维崧、弟弟谢颖峰从小都深深爱上美术诗书,谢家也被称为“一门风雅”。

嘉庆年间,海上贸易的发展,南来北往的船只经常停泊在诏安的宫口、澳雅头等港口,许多书画家趁商旅之便,南下潮汕、广州,北上上海、宁波、扬州、天津、北京等地,拜会各地名家,交流书画技艺。外地书画家也不断登临诏安交流作画,诏安书坛画苑因之日见兴盛,名家辈出。比较出名的有康瑞、刘国玺、谢廷、沈锦洲等。当时从北方学成回诏的沈锦洲在继承诏安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北派画风,画出了自家风貌,并影响了周围的画家,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诏安画派”。这一画派继承黄慎沉雄苍劲的画风,华喦幽穆清丽的韵致,以冷隽雅淡自成一格。

家学的传承,耳濡目染,谢颖苏9岁便能诗能画能琴,尤工书法。为使孩子能得名师指点,在学艺上进一步得到发展,其父带他拜沈锦洲为师,奠定了秀劲工致的基本功和凝炼浑朴的画风,小小年纪的他艺术声誉已名噪八闽,被称为“画坛神童”。

二、省城幕僚生涯,使他结识许多画坛名流,兼收并蓄,独树一帜,终成“诏安画派”领袖

由于机缘,谢颖苏在福州结识了同是才华横溢、大他26岁的林则徐,两人一见如故,推心置腹,遂成忘年之交。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在到广州禁烟途中,曾多次到颖苏家中拜访,林则徐被贬官伊犁四年,谢颖苏则不远数千里到荒漠边城伊犁看望老朋友。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9月,颜伯焘到福州任闽浙总督,仰慕谢颖苏的艺术才气,专函邀颖苏赴省城为幕僚,颖苏在犹豫不决之际,林则徐来信鼓励他“走出家门,为国出力”。在林则徐的鼓励下,谢颖苏终于走出家门,到了福州,在闽浙总督府供职数年。也正是在总督府幕僚这一平台,他得以出入总督、巡抚和将军府三大衙门,点染丹青,广交朋友,他结识了汤雨生、齐梅麓等诸多省内画坛名流,互相切磋技艺,拜访八闽名家高体华于榕城宜秋山馆,并观其作画。谢颖苏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入扬州八怪艺风,练就自己的笔力沉雄、幽穆清丽的独特书画风格,书画技艺大为长进,其“工诗文,精书画,尤长于水墨兰竹花鸟”,为画界所称道。

近代著名文学家林琴南(即林舒)曾评鉴谢颖苏的书画作品“人物、山水、兰竹,皆入能品”。《诏安县志》称“其画以山水、花鸟、兰竹为著,天资秀逸、学力兼赅,每一着笔,辄饶生趣。诏安画派之盛,实颖苏有以发挥光大之”。他也因此被福建画界尊为继沈锦洲之后的闽派(又称“诏安画派”)领袖。

谢颖苏书法


三、四次赴台传艺讲学,他成为台湾美术的开山祖

在总督府幕僚任上,谢颖苏的书画作品开始流入台湾,为官府、士绅和文人雅士所收藏,在台湾的名气影响越来越大。从咸丰元年(1851年)起,谢颖苏就应友人之邀,东渡台湾讲学作画。咸丰七年二月,台湾兵备道裕铎邀佐文案,过完春节后的谢颖苏辞别母亲柯氏,再次东渡台湾,寓居道署(在台南)东厅,为之起草公文奏章,处理日常事务,暇时则与之谈书作画。翌年,孔昭慈接任台湾兵备道,颖苏乃辞去,被慕其才学的当地富绅庄雅桥延至其家,后有到砖仔桥吴家私塾讲学传艺。之后到海东书院收徒讲学,海东书院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是台湾最大的书院。谢颖苏在这里认真讲学,传授绘画技艺,学有所成者众,如当地举人吴尚霑从之学画,经过数月苦练,画艺长进很大,其作品已酷似乃师。

在台湾,谢颖苏与许多当地著名的漳籍领袖人物结下深厚友谊,是台北板桥林家、台中雾峰林家的座上宾。咸丰三年(1853年),台北板桥林家第三代主人林国华、林国芳兄弟开始率领漳州人兴建板桥城。板桥城是台北平野上的第一座城。板桥建城后林国华又建大观义学。林家第四代主人林维让、林维源兄弟,把妹妹嫁给泉州举人庄正。由庄正主持义学,接收漳泉子弟读书。这样,不但使漳泉之间的宿怨逐渐化解,而且使板桥文教风气日益浓厚。

板桥城建成后,林国华兄弟聘请文人谢颖苏、吕西村等名士担任西席(即家庭教师),为北台湾带来不少文化气息。大观义学建成之后,谢颖苏又受林国华之聘,到大观义学讲解诗书,传授绘画技艺,他与吕世宜、叶东谷、陈南金等当地文坛彦士,日夕与林国华等人临拟书法、评鉴丹青、摩挲金石,讲解诗文,至为悠闲雅致。

谢颖苏不但把诏安画艺传授给台湾画界,而且把常规实用美术精粹,通过园林建筑艺术形象地介绍给台湾人民,从而进一步确立了他在台湾美术史上的地位。

台湾二级古迹台北板桥镇林家花园,该花园式住宅占地达5.72万平方米,规模浩大,耗时40年,耗资50万两银子,被认为是“中国江南庭园在台湾的翻版”。园中有定静堂、观稼楼、来青阁、方签斋、月波水榭、开轩一笑亭、横虹卧月桥等景观,凉亭、台榭、楼阁、池塘、门窗,形态各异,花样无穷,在园林建设中独领风骚,为台湾首屈一指的古式庭园代表,人称“台湾的大观园”。板桥林家花园的总体建筑格局和细部绘画雕刻艺术,是谢颖苏依照苏州留园风格设计而成的,是其绘画艺术才华在建筑中的具体运用。台湾出版的《台湾人的根》记载:“谢 樵,板桥林家花园设计第一人。”

不久,林国华去世后,其弟林国芳与谢颖苏不合,谢因此到泉州人聚居之艋 青山宫,一边讲学一边以字画谋生,生活清苦。这以后偶遇台中雾峰林家主人林文察,两人一见如故,林文察聘其到雾峰,待以幕宾之礼,又在雾峰传艺讲学。

据《台湾省通志》载:咸丰年间,谢颖苏曾4次赴台传艺讲学,每次都住上一年多,前后寓台共四年多时间,他热心向台湾学子传授诗文知识和国画技艺,教出了许多高徒,留下了诸多丹青珍品,人们对其作品予以极高的评价:“清代游宦幕式流寓之士,工书画者亦有多人,而以谢颖苏与吕世宜(即吕西村)为最杰出。”(《台湾省通志》)。生前他的书画作品已入宫廷,民国后为故宫文华殿珍藏。今天,台北故宫历史博物馆仍高悬谢颖苏的墨宝,把它当作清代台湾画作的象征和瑰宝。

谢颖苏对台湾美术有启蒙和开拓之功,使他获得了“台湾美术的开山祖”赞誉。

谢颖苏的书画也被占据台湾的日本人所垂涎。日本人占据台湾期间,四处寻找掠夺谢颖苏的作品。1939年冬,诏安被日寇占领一周,谢颖苏故居中字画被洗劫一空,专机运回日本,收藏于东京博物馆。日本汉学家尾崎秀真称誉谢为“清朝中叶南清画坛第一巨腕”。

四、因挚友滞留万松关,遇夜袭画坛巨星落

清咸丰十年(1860年),农历十月十九日,是林则徐逝世10周年纪念日,谢颖苏提早结束在台湾的讲学传艺,回到福州参加悼念老友的活动,以后又应颜伯焘之聘在总督府继续担任幕宾。

这时的大陆正逢太平天国运动,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雾峰林家裔孙、福建陆路提督林文察奉左宗棠之命带台勇内渡闽浙平定太平军之乱。农历九月十四日,太平军南方余部侍王李侍贤攻陷漳州城,林文察奉命率兵驻守在城东的万松关营寨,准备克复漳州城。

此时,恰逢谢颖苏被任命为广西钦州同知,他从福州一路南下,准备到诏安家中告别亲人赴广西任职,途经漳州城东的万松关时,得知挚友林文察正率军守关,即入关拜访,一则因回诏安须经漳州城,现该城被太平军占据,需要等漳州城攻克后才能成行;二则与林文察台湾相别已有一段时间,林文察提督热情挽留叙旧,故滞留关内营中。十一月初三深夜,李侍贤率部夜袭万松关清兵营寨,双方兵力悬殊,驻关将士寡不敌众,林文察也在混战中身亡。情况危急中,军中将士速扶谢颖苏上马后撤,却在马上中流弹而殁,时年54岁。

台湾书画艺术的开拓者、一代画坛巨星就这样殒落了。

谢颖苏罹难后,当地村民把他的遗体权且葬在万松关附近的田地里,直到同治五年(1866年),战乱甫定,亲属才把其骸骨迎回诏安,安葬在西潭硕兴寨自然村北的叶厝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