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4 22:2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方友德



闽台之缘  悠远绵长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纪事

方友德

 

100g0k000000c5mgcCD06_R_1600_10000.jpg

 

(一)

 

 来到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大家一定知道闻名遐迩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吧!它北倚灵秀的清源山,南接美丽的西湖,西邻泉州市博物馆。进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上那高耸的九龙柱。每根柱高19米、直径2米、重135吨,是国内最高的一对石雕龙柱,它以“九龙吐珠”的雕塑象征着海峡两岸同胞都是龙的传人,两岸关系坚如磐石,永不分开。

     博物馆景观广场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主要由馆名卧碑、倒影池、音乐喷泉、九龙柱及48根七彩灯柱等组成,以极富闽台建筑特色的红色为基调,利用天然洁白石板材的颜色和特制红砖,红白相间分隔出醒目的图案,与主体建筑融为一体。卧碑宽12米、高2.5米,由整块石头加工而成。广场中间的倒影池长74米、宽18米,水由里向外源源不断地流动,象征着两岸关系源远流长。广场两侧两组音乐喷泉伴随着音乐的旋律,水柱组成彩色的“团结奋进”“一帆风顺”“两岸共舞”等8组意象景观,水柱喷高可达18米。

  博物馆主体建筑采用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运用闽台两地传统建筑物“出砖入石”的特色工艺,红白相间,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的人文精神与地域特色。圆形屋顶的主体建筑有通向观景天台的4道半弧形屋面斜阶,每道斜阶有108层,达到建筑美学曲线之美,成为该馆鲜亮的“外衣”,象征着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海峡两岸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观景天台上的“和平莲”高6.2米、径宽4米。镀金莲花正在绽放,象征吉祥和平。

  走进大厅,最值得一看的当然要数那泉籍旅美著名设计大师蔡国强先生创作的火药爆绘壁画了。画面由一棵大榕树组成,象征着两岸同文、同种、同根生。这幅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火药爆绘壁画,制作方法堪称一绝,不愧是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镇馆之宝!2006年5月14日下午,在即将开馆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蔡国强用火药在特制的麻宣纸上成功爆绘,炙烧成画。画高18米、宽9米,作者以扫把为笔,以火药为墨,形象地勾勒出了一棵参天古榕。之所以选择榕树,据说是因为“榕树”在闽南语中的发音跟“情树”的发音十分接近,而闽南语是闽台两地的通用方言,暗喻闽台两地情缘相连。

     闽台缘博物馆2楼展厅基本陈列“闽台缘”的展厅,展示面积3466平方米,展线长达1000米。陈列从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学科角度,通过7个部分,以翔实的实物、文献、图片等资料,用举证的方式和对比的方法,从地理、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科学、真实、直观、生动地阐述了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祖国大陆人民与台湾同胞一脉相承、手足情深的历史事实。

  序厅部分,为了体现陈列的主题内涵,选用具有闽台特色的特种工艺品——巨幅磨漆画与攀天龙柱作为基本的视觉符号,配以金光灿灿的隶书“闽台缘”3个大铜字。

  第1部分为“远古家园”,分“陆桥相连”“史前文化”两个单元。以砂岩材质模型再现远古时期海峡陆桥相连,古人类、古动物互相迁徙的地貌景观。同时,以单体展柜、大通柜照片、灯箱等展示闽台史前4个文化类型的考古实物资料,印证闽台两地一水相连,自古物种互播、人类互迁,两地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开辟远古的家园。

  第2部分为“血脉相亲”,分“闽越东徙”“大陆民众迁台”两个单元,介绍自古越族以降的各个历史时期,东南沿海先民跨海东渡台湾,他们在筚路蓝缕开发的过程中,以祖籍地作为在台定居地的地名,与祖地合修族谱、共建宗祠、同修祖厝、寻根认祖,两地保持血浓于水的密切联系。

  第3部分为“隶属与共”,以“早期经略”“府县初设”“清初统一”“台隶闽省”“台湾建省”“回归祖国”6个专题的实物和图片组合,阐述闽台两地行政管理的历史沿革。这一部分的另一版块“共御外侮”,展现历代英烈捍卫国家领土的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第4部分为“开发同工”,分“农耕水利”“手工制造”“商贸交通”3个单元。这部分通过大量的实物资料,多元化、全方位地介绍在两地先民共同开发建设台湾,促进两地的经济发展。通过展示当年农耕水利、手工制造等生产工具和共建海上交通、郊行商贸,再现先民艰辛历程。

  第5部分为“文脉相承”,由闽台两地方言国语、科举考试及戏曲、民间艺术4个单元组成,展示海峡两岸文脉相承、同礼同俗。利用影像技术手段,再现了当今台湾祭孔的全过程。这部分在设计上还留出大空间建造古戏台,演示民间演艺节目,气势宏大。

  第6部分为“诸神同祀”,主要通过展示两岸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的传承渊源,揭示闽台人民的信仰同流。在这一部分,展览了大量闽台人民共祀的神像,如孔子、关公、岳飞、妈祖、仙姑、土地公、财神爷等两地民众共奉神明,同尊一炉香。福建祖地寺庙和先民供奉到台湾的分炉寺庙,在这里相映生辉。

  第7部分为“风俗相通”,以闽台两地岁时节庆、生命礼俗和衣食住行等共同的习俗为主要内容,演示两地人民日常喜闻乐见的民间习惯风俗,再现“端午划龙舟”“中秋赏月”“冬至吃汤圆”“除夕围炉”等众多团聚喜庆节俗场景。

  博物馆3楼近3000平方米的“乡土闽台”专题展,按照春、夏、秋、冬4个时节,展现闽台两地共有的民俗习性,深入表现闽台关系。春天有正月拜年、元宵赏灯、清明扫墓祭祖等传统习俗;夏天有端午赛龙舟、中元节普度等传统习俗;秋天有中秋节博饼等传统习俗;冬天以“进香还宿愿,岁末喜团圆”为主题,回乡进香为结尾。这一展厅,还以蚵壳厝、闽南老街、古戏台、灶台等造景集中体现了闽台两地的民俗习性,增强环境气氛,让观众在娱乐和参与中体味两地的亲近。

 

(二)

  

  2004年11月24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泉州,在参观闽台关系史博物馆之后,特指示要新建一座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这是中央领导站在加强对台工作的政治高度,根据当时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新形势,以及福建与台湾历史渊源关系做出的重要决策。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而且福建是台湾汉族主要祖籍地,2300多万台湾汉族同胞中祖籍福建的占87.6%,祖籍泉州的约有900万人,泉州和台湾经济往来、文化交流频繁,成为祖国大陆对台工作的前沿重地。把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设在泉州,充分说明泉州在全国对台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

  中央、省、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工程建设,李长春同志多次关心工程进展,并作多次重要批示,中宣部、国台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部委大力关心博物馆建设,给予业务指导和资金支持。省、市两级党委、政府集中力量,周密策划,狠抓落实。省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解决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问题。时任省委书记的卢展工亲自审定主体建筑设计方案,强调以国家级博物馆的标准和定位,建设和管理好博物馆,以求工程确保质量争取荣获中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省委指定时任省委副书记何少川全程负责指导工程建设。时任泉州市委书记郑道溪亲自领导博物馆工程建设,时任市委巡视员骆灿堂具体为建设事务把关。

  2006年5月27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正式开馆,总投资1.8亿元,占地154.2亩,面积2.3万平方米。在开馆剪彩前夕,时任省委书记卢展工亲自赴馆巡视,从堂馆楼舍建筑到内部布局装修,均一一检查,表示满意。但有一处他觉得美中不足,就是一楼大堂那幅蔡国强爆制的巨画,悬挂在正中墙壁上。因为距离地面尚有一米左右,省委领导觉得树根没有着地,腾空而长,不符合生态,需要降低一些。但是时间紧迫,重型吊车又已开回外地,此时何少川同志急中生智,交代在巨画下面摆上三层鲜花盆栽,使整个堂馆更加艳丽、生机盎然,又使巨榕接上地气、扎根土壤。圆满收官,如期揭幕。

 

(三)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2006年5月开馆以来,每天有成千上万前来参观的观众,每年接待近100万人。从幼儿园小朋友到海峡彼岸的宝岛亲人,络绎不绝。尤其台湾同胞前来寻宗认祖、对接谱牒,不计其数。

  我访问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原副馆长、福建方志专家、闽台谱牒研究学者朱定波先生。

  朱定波早年曾是泉州晚报社领导,现在虽已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退休,但更专心有关闽台同宗同名村的学术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他向我介绍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组织的一些两岸重要活动和鲜为人知的故事。

  2014年6月中旬,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组织一场大型的台湾中南部闽台同宗村参访对接交流活动。

  闽台同宗同名村指的是,明清时期福建先民迁居到台湾垦荒拓展,在台湾形成的同宗族、同宗姓或同地名的聚落乡村。

  活动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主办,台湾闽台同宗同名村交流中心、姓氏研究学会、台中市王氏宗亲会积极参加。台湾中南部重要的宗亲会的理事长、台湾族谱专家和台湾中南部同宗村乡亲参加人数达96人,台湾著名族谱研究专家10名。福建各地宗亲会共有70多名宗亲参加。同时,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由朱定波编写《闽台同名村》书刊和编写《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两岸谱牒文献中心》的宣传资料汇编成册,印刷出版1000册,在台湾中南部闽台同宗村中分发,受到台湾宗亲的欢迎和高度赞誉。

  6月15日上午,第6届海峡论坛在厦门举行。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专程看望参加活动的代表,参观了两岸同名村活动图片展,对开展闽台同名村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听取朱定波在会上的发言后,他希望朱定波把闽台同名村研究继续深入下去。当天下午,台湾闽台同宗村宗亲,参加了在厦门市集美举办的闽台同名村宗亲茶叙恳亲联谊活动,参观了两岸同名村活动图片展;来自台湾的19个市县、45个乡、镇、村、里负责人及村代表200人,和来自福建、陕西、浙江、重庆、河南等地35个同名村的乡亲,一起溯源探本,共话同姓情谊,共谋互惠发展,在海峡两岸社会产生十分良好的影响。

  6月16日,台湾的290多位宗亲代表到泉州参加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主办的首届闽台同宗同名村交流大会。有10多位两岸族谱专家在会上就两岸同宗同名村的历史渊源、对接情况、谱牒研究、福建迁台移民分布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深入交流研讨。时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嘉义市市长黄敏惠题写“源远流长”,台湾诗人学者余光中题写“根索水而入土,叶追日而上天”。全国台联会副会长杨毅周、台湾族谱专家陆炳文等出席大会。

  在首届闽台同宗同名村交流大会上,台湾宗亲向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捐赠台湾族谱、宗谱、家谱文献及谱牒文化研究著作38本,博物馆给他们颁发捐赠证书。台湾宗亲参观了博物馆两岸谱牒文献中心的族谱文献,博物馆为他们提供宗姓族谱对接查询服务。

  6月17日,博物馆组织台湾宗亲分赴福建20余处祖籍地参访,彰化县花坛乡蒋敏全带着大学刚毕业的儿子参访晋江金井镇福全村等。他们受到祖籍地宗亲的热烈欢迎和接待。

  同时,博物馆还组织台湾同宗22人参加大陆寻亲活动,其中4位对接成功。新竹市光华里温文龙来到安溪金谷镇景卿村,温姓宗亲会会长温佳兴从家庙中拿出《温氏族谱》,打开一看,发现入垦台湾有温姓先祖的名字时,温文龙立即跪在家庙神主牌前,磕头不停,膜拜先祖,让在场宗亲感动不已。

  台中大安区一位洪姓文史学者说,他们洪氏祖籍在闽南。由于社会动荡,大安洪氏族裔播迁台湾各地。为了编修大安洪氏族谱,多年前清明节期间,他每天早晨天一亮,就到大安洪氏开台祖的墓地前,逐一登记前来祭扫洪姓祖墓的洪氏族裔,一直到太阳下山才回家。经过连续几年清明节的墓前登记,他登记大安洪氏族裔宗亲达三四千人。他动情地说:“重视祭祀先祖和修编族谱,这是台湾宗姓族裔始终不变的心愿。”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展闽台同名同宗村寻根对接活动,增进了两岸同胞感情,增强台湾基层民众对福建的了解,增强台湾同胞对先祖的敬仰和对福建祖籍地的思念,受到闽台宗亲的赞誉。

  2014年7月,海峡论坛闽台同名同宗村交流活动结束不久,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尤权率团赴台参加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闽台同名同宗村宗亲交流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在两岸引起极大反响。

  7月8日,台湾中南部11个县市百余名台湾宗亲,到南投县草屯洪氏家庙燉煌堂参加闽台同名同宗村乡亲交流活动。两岸洪氏宗亲对接联谊活动正在热烈举行。尤权书记率福建省参访团专程前来参加,台湾乡亲纷纷热情地涌上来。尤权用闽南话向乡亲问好:“各位乡亲好!”“尤书记好!大陆乡亲好!”听到闽南乡音,乡亲们十分高兴,亲情融融的场面感人至深。

  尤权书记率福建参访团全体成员,观看了洪氏家庙前面的闽南洪姓先祖族裔入垦台湾的人文历史、闽台同名村等36个展板,参观了闽台族谱文献展,了解闽台族谱对接情况。

  走进家庙大厅,两岸同名同宗村乡亲济济一堂交流的热络场面,让尤权感到很高兴。台湾洪氏家庙董事长洪盛雄先生首先致辞欢迎并介绍情况。尤权书记发表热情洋溢的即兴感言,用闽南话问候:“各位乡亲好!”洪氏家庙持续传出阵阵欢笑声、鼓掌声。

  在互动交流会上,尤权书记充分肯定闽台同名同宗村交流活动,说闽台族谱对接很有意义。他说:“明清时期许多福建先民从故乡出发,历尽艰险、筚路蓝缕,来到宝岛开荒创业、繁衍生息。福建先民在创造繁华的同时,也延续着中华文化和宗族传统。闽台同名同宗村对接交流,就是一种铭记祖先、铭记传统,很有意义的形式。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把中华民族文明传承给下一代,把福建先民创业精神传承给下一代,把闽台乡情亲情传承给下一代,世世代代永远传承下去!”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也是研究大陆与台湾关系历史,特别是闽台关系史的重要学术机构。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先后被中宣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文物局授予“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本文选自《走进丰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