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4 21:3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汪毅夫



·汪毅夫说两岸·

谱出泉南乐府新

 

汪毅夫


 

民国《厦门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卷二十二《艺文志》记:“《泉南指谱重编》六卷,林鸿着。泉南清唱,名日南管。虽管统弦限于一隅,其足适性怡情,仿佛昆腔。相传清康熙五十二年六旬大寿,李文贞驰召晋江吴志、陈宁、南安傅廷、惠安洪松、安溪李义等,合奏南曲于御苑,沈静谐和。帝大悦,乃赐志(吴志)等为‘御前清客’,以曲柄伞、宫灯送归。顾曲谱无刊本,辗转传授,错讹百出。鸿(林鸿)费廿余年光阴,究心弦索,详稽出处,一字一拍,辨及微芒,泉南之乐,赖以不坠。”。林鸿即林霁秋,厦门人。其《泉南指谱重谱》(六卷本)编成于1912年,1923年在上海石印出版。朱维之教授《泉南所保存的中国古曲》(载泉州《闽南乡土杂志》第一卷第2期,1935年12月15日)记:“林霁秋先生从23岁起,专心研究泉南古曲,日夜工作,煞费苦心以厘定指谱,到45岁时(即民国元年)订定五十八套数,即《泉南指谱重编》六大册。此后仍继续工作,到现在68岁了,还是每天每夜在那边厘订指谱,今又成功了五百套,汇为十二大册,十二册中十册为散曲,第十一册为过曲,计四十八曲,第十二册为套曲,原本是八套,现在要加了一套,正在厘定中,不日即可脱稿”,“林先生这三十五年中不间断的整理工作,是值得永久纪念的。他说每订一曲,至少要弹琵琶五十遍,订后还要和乐工对核,修改至数十遍之多。他说自己一生的精力全用在这里,他底华发也由此而白了。我想他这个功绩,比之明代魏良辅用十年功夫订正昆曲的功绩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该是将来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可惜现在他的工作还很少人注意,所得的只是诽谤和辱骂,骂的人以乐工为多,因为(一)他订正了他们讹谬的地方,(二)影响到他们底饭碗问题。然而,有毅力的林先生却不顾一切地继续工作。”

“泉南清唱”、“南管”、“泉南古曲”即南音,是闽南文化之精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珍宝。闽南文化复盖的范围包括台湾地区,南音也流传至于台湾。吴瀛涛《台湾民俗》(台北时代书局1975年8月版)记:“台湾的南管音乐属于泉州一带的音乐”。林霁秋整理、保存和弘扬南音的工作,得台湾商、学两界人士林尔嘉、施士洁、汪春源等人的点赞、力挺和参与。《泉南指谱重编》(六卷本)书前有林尔嘉序、施士洁序和汪春源题诗。林尔嘉是台北板桥人,有儒商之誉,既是台湾富商亦是台湾诗家;施士洁和汪春源是台湾进士。施士洁序有“是书一出,将见耆卿度曲。有井水能呵,少文动操。使众山皆响,五十谱积铢累寸。偿君集腋之劳,二三弦应手得心。助我引喤之乐,质之同好,当不何汉斯言”之语。汪春源题诗凡四首,其一:周召歌风迹已陈,谁调白雪与阳春。清词直欲追骚雅,谱出泉南乐府新;其二:鹭江林子擅清才,别调新腔手自裁。此是当年天宝曲,安溪宿草有余哀;其三:福慧双修本夙因,孤山梅鹤证前身。襕衫利市空回首,一霎沧桑付劫尘;其四:桑间濮上今波靡,玉戛金锵独出群。昆笛徽弦都俗调,郑声入耳那堪闻。

附带言之,大师级的剧作家王仁杰先生对南音艺术有深刻的理解,并有南音《文姬归汉》文学台本传世。艺术家的生命并不止于其卒年,王仁杰先生的艺术生命是永恒的!值此清明时节,深深怀念仁心侠骨、才艺卓杰的王仁杰先生。

(作者汪毅夫系闽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