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高风擦亮家国情怀
陈其发 郑其明
去年金秋时节,我们计划作一次厦门大学之旅,专程采访乡贤陈支平教授,打了个电话,被婉言谢绝。后来,泉州市泉港区政府主要领导邀请他前来筹划第三届泉港区政府文化顾问团相关工作,他踏上回乡的路。在文化中心会客室,我们再次近距离感受陈教授豁达的胸怀、儒雅的风度、敏捷的思维!他纵谈海峡两岸渊源,探讨泉港“海国文明”,审视闽台“三同文化”……条理清晰,言辞谦逊,让我们再一次领略这位文化乡贤的精深造诣与家国情怀。
智者陈支平:俯首耕耘国学,领军史学研究
陈支平教授1952年11月出生于泉州市泉港区界山镇东张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65年随父母移居南平市武夷山。他自小聪颖好学,志存高远,考上崇安仅有一所中学,之后在部队服役,退役后继续学业,就读高中。1977年,他进入厦门大学历史系深造,由于学业优异,表现突出,留校任教;1987年获得厦大历史学博士学位,1991年晋升教授,成为当时全省最年轻的教授。
他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职务,1994年始历任厦门大学历史学主任、人文学院院长、人类博物馆馆长;现任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部主任委员、国学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明史学会会长、中国朱子学会常务副会长……被国内外十多所高等院校聘请为客座教授或研究基地主任委员等,当前还担任《(新编)中国通史》编委兼《中国经济史》卷主编。
陈支平教授的国学研究是以中国社会经济史学为主要方向,跨越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历经30多年的纵深研究和区域考察,他继承了已故中国社会经济史创始人博衣凌教授的学术衣钵,成为全国中国史学界、中国经济史学界、民族学与人类学界的主要领军学者。此外,他秉持跨学科多视野的研究理念,还在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史、文献学、区域社会文化等学科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其中《历史学的困惑》一书,成为历史学学术著作中的畅销书。胡锦涛总书记访问美国时,曾将其主编的《台湾文献汇刊》作为国礼赠给耶鲁大学。
陈教授是位智者,他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敏于思考,悉心研究,多学科探究、多领域涉猎,硕果累累。
在古代史领域,他著有《清代御役制度演变新探》《明史新编》《福建宗教史》《福建族谱》《明清时代福建的土堡》《中国通史教程》(第三卷元明清)等。
在中国经济史领域,他著有《透视中国东南——文化与经济的整合研究》《民间文书与明清赋役史研究》《民间文书与台湾社会经济史》《民间文书与明清东南族商研究》《福建商帮》《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丛书》等。
在民族学与人类学领域,他倡导打破以往民族学研究局限于少数民族的学术领域,主张把汉族研究纳入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的整体格局中去,同时身体力行出版了系列编著,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其中《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客家源流新论》《福建六大民系》《谁是客家人》《福建宗教史》等著述,填补了过去学术研究成果上的空白。
陈支平教授在学术上有着重大的建树,成果卓越,10多部书籍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教育成果奖、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图书奖、福建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他1990年被国务院和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1999年入选国家教委52位“跨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培养工程”,2001年荣膺“福建省优秀专家”,2006年被福建省委教育授予“优秀共产党员”。
尢其在闽台区域社会文化史研究上,支平教授作出杰出贡献,主编出版了大型文献图书《台湾文献汇刊》《闽台族谱汇编》《台湾历史文化研究丛书》《台湾研究丛书》和《台湾通史》等近40种学术专著,对于促进海峡两岸统一和民族文化认同产生深刻的社会影响。在两岸学术界颇具影响的他,也成为了台湾学者前来大陆攻读硕士和博士的“红娘”和“摆渡人”。
4月6日,厦门大学举行2022年“南强杰出贡献奖”颁奖典礼,陈支平教授等4位教授同获此殊荣。厦门大学赋予的颁奖词如下:
陈支平教授,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他治社会经济史,由市场而赋役,由东南而西北,经济而社会,社会而经济,傅学一脉,绵延不绝;治古代史,由国家体系至于家族人物,上极理论思辨,沉潜考索之功;治民族学,将汉族研究纳入中国民族学而别开生面;治朱子阳明学,由历史而观儒学,由古代而视今日,著述外译英文,流传欧美;编台湾文献汇刊,百册国礼,致赠耶鲁;辑海上丝绸之路文献,华风濡染,无远弗届。21世纪中国史学工程,新修清史、新编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无不与列。他贯通自如,豁达明亮,敬贤友朋,奖掖后学,堪称史学大家、杏坛人师。
厦门大学2022年“南强杰出贡献奖”颁奖典礼,陈支平(左二)获奖
仁者陈支平:集结两岸贤达,弄潮家乡文化
陈支平教授与泉港文化的紧密交结,要从三个方面说起。一是2012年泉州市泉港区政府筹建文化顾问团,我们特地到厦门请他“出山”,压阵担任名誉团长;二是他为泉港文化界朋友的著述写过不少序言,字里行间满腔热情,实事求是点评剖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三是泉港区举办的多次全国性或海峡两岸的学术研讨会,都由他举旗召集。他在文化活动中勤勉务实,无私奉献,硕果累累,令人景仰敬佩。
几番接触,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爱乡至深的乡贤,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是一位独具魅力的国学院院长。如今,尽管脸上已爬满岁月纹理,但支平教授情系家乡的热度逾增。他多次专程返乡与泉港区政府领导商谈,为泉港的文化建设吹响集结号。
泉港区2000年建区,位居海丝古城泉州市北端,与莆田市仙游县毗邻,东面海域与莆田市秀屿区盈盈相连。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泉港成为历史上北方灾祸士民南迁入闽的“中转站”和迁徙地。区域的人文环境,孕育着闽南语、莆仙语与头北话多种方言,也决定了泉港传统文化的融合性、多元性与独特性。闽南文化、莆仙文化、海丝文化、妈祖文化、海港文化、福船文化、海盐文化、蒙古文化在这里汇集融合,各呈精彩。泉港区因而被命名为中国海港文化之乡、中国北管音乐文化之乡、中国水密隔舱福船文化之乡、中国海盐文化之乡。
有陈教授这样的文化界大乡贤,泉港区自然致力于“借助外力,激活内功,借船出海,扬帆世界”,在海国文明、“三同”文化、乡村文化振兴等方面,作了诸多的深入研究,在海内外取得良好影响,扩大了泉港对外的美誉度。在这些方面,陈教授功不可没。
“我们不能忘了回家的路,这是为人之根本!”陈教授如是说,也是如是做。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仁者,他永远走在助力泉港文化更加美好的路上。
2014年9月,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和泉港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海国文明”学术研讨会。陈教授牵头组织,来自全国高等院校教授和海峡两岸专家学者近百人参与,深入探究泉港“海国文明”的历史溯源、学术价值、时代意义和社会作用。通过陈教授的召集研讨,本次活动进一步增强海峡两岸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架起了家国情怀的连心桥。2017年7月,厦大国学研究院和泉港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闽台“三同”文化高层次人才学术研讨会,邀请闽台两岸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研讨,并汇编论文集。2019年2月,陈教授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50多人在全国文明村界山镇东张村举办“泉港区家风与乡村文化振兴研讨会”,为全区的乡村文化振兴推波助澜。
此外,陈教授还主编出版《海上丝绸之路与泉港海国文明》《海丝之路祖先的足迹与文明和鸣》《玉湖忠孝家风与“海丝路上南洋楼”》等相关泉港文化图书。在多年对家乡历史文化的发掘、调研、探究过程中,陈教授提出了传承创新泉港历史文化的三条路径:一是以学术探究为抓手,二是以民俗风情为载体,三是以锻造品牌为核心。三条传承创新路径在泉港文化界形成广泛共识,为区委区政府的文化规划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在家乡泉港,无论是区委、区政府,还是相关部门单位,只要是工作上需要襄助的,他都竭诚尽心而为,令人感动。
泉港区社科联2017年4月邀请陈教授前来,在泉港文化中心作“学习强国”专题讲座,按规定要付给3000元讲课费,却被他婉言谢绝。他说:“我14岁离开家乡,年逾花甲为老家做一点小事,怎么能收费呢!”不久之后,泉港区孔子学会邀请他作孔子文化与泉港人文的专题讲座,他专程赶来,讲课费也执意谢绝。一次,家乡的国学爱好团体到厦门大学研学,邀请陈教授为大家授课。看到家乡这么多年轻的一辈热爱传统文化,陈教授从心里感到欣慰。讲座完了之后,领队要给陈教授讲课费,陈教授说:“这就更不能收了!”
多年来,他唯恐辜负乡情,为泉港各部门单位和十多名文化人著书作序,从来不计报酬。时而回到家乡,有关部门和文友感恩送来茶叶,他均转送给泉港相关文化团体作为办公用茶。此外,泉港图书馆、方志馆、同心馆,收藏了陈教授捐赠的图书3000多册。其中不少图书,还是他亲自开车送来的。一腔乡愁,高风亮节,赢得了泉港人的衷心赞誉,许多文化人士把支平教授当作楷模。
行者陈支平:孜孜不倦探究,高产高效治学
走近陈支平教授,我们看到了他朴实勤奋的生活、高深渊博的学问、稳健谦逊的性情。45年前的那个农历除夕,25岁的他收到了末班邮递员送来的厦门大学录取通知书。他搓了搓满手的茧子,南下来到厦门大学历史系,从此走进一片广阔的学术天地。
这位“新手”初次去见导师——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科开创者傅衣凌先生,导师见他对农村比较熟悉,因材施教指导他去寻找深藏在民间为一般图书馆所不经见的文献资料。“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还真是我的强项,广阔天地也确实是做学问的好去处,十年下来,搜集的资料为日后科研打下了扎实的地基。”支平教授忆起当年,仍难掩内心激动之情。他从历史学角度下乡考察,成为了学界“田野调查”先行者之一。
他做学问之高产高效,也是让人惊奇。主要秘诀,就是擅长“背书”。他有个几乎过目不忘的天赋,能够把教材背诵下来,还能精准地说出在图书馆某排书架某个位置某本书某个章节里有他要找的资料。
支平教授做学问还有一个秘诀,就是永葆一颗孜孜不倦的探究之心。他是我国中国古代史学界、中国经济史学界、民族学与人类学界主要领军学者。但除了这三个领域之外,他同时还对历史理论、文献学、区域社会文化等学科领域有引人瞩目的成绩,比如,他主编出版《台湾文献汇刊》,在海峡两岸引起极大反响;他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将学术与服务地方、国家需求相融合,主持编写《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通史》21卷本;他还组织编写《闽南文化百科全书》,推动朱子文化建设……
一个学者,如果退休后就停止了学术研究,那是把时光都白白浪费了,把学术智慧都埋汰了。
《(新编)中国通史》是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时期决定启动的国家级重大学术工程,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是中国历史学研究的一件大事,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陈教授以其令人信服的学术修养和学术声望,被聘为15位编委之一,并兼任《中国经济史》卷主编,成为中国南方唯一入选该编委会的史学专家。
2021年底,与《(新编)中国通史》一起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项目的《中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编纂工作,是一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心聚力工程,支平教授同样被聘任为编委。他深感责任重大,正在奋力工作,争取早日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这两项重大而又光荣的任务。
福建省民间文学交流中心数字博物馆于2014年落户泉港,其创建的“闽台民间文学信息总库”分为图书馆、信息库和手机网三大载体,具有鲜明的现代化、系统化,共有图书资料2500多种,约占闽台两地总量的90%,还有全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重本)2353卷,成为继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之外,全国第二大民间文学信息平台,吸引全国各地和闽台两岸专家学者前来交流研讨。作为福建省民间文学交流中心顾问,陈支平教授不但多次亲临指教,还先后委托厦大、华大、闽南师大多名教授前来调研指导,促使“闽台民间文学信息总库”的学术水平得以全方位提升。
目前,支平教授把主要精心投入到《(新编)中国通史》之《中国经济史》卷以及《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相关编纂工作中,逐把毕生跋山涉水收集的用于研究的4000多部族谱捐赠给泉州市东南艺术院。该院加上已有的1000多部,正在泉港中心城区的锦绣湖畔创建“闽台谱牒文化馆”。
山野走来,军营磨砺,贯通自如,豁达明亮,敬贤友朋,奖掖后学,著作等身,斯文传世。永葆赤子之心的陈教授,长年以来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抢救和创新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古稀之年,他依然勤耕不辍,伏案编著。作为一名智者、仁者、行者,他可书写的事迹很多很多,这些闪闪亮光汇聚在一起,真真切切显现了一名共产党人学者的家国情怀。
(本文原载于“文化泉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