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琛 (1848-1935)字伯潜,号陶庵。闽县(今福建福州)人。清同治七年(1868)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八年(1882),任江西学政。为官期间,重修白鹿洞书院。戊戌变法后,福建各地纷纷提出兴办中、小学堂,但是新式教育的教员特别缺乏。当时的闽浙总督同陈宝琛协商,欲将“东文学堂”扩充为官立全闽师范学堂,全力培养新式教育的师资力量。陈宝琛欣然应允,并出任学堂监督(校长)。此学堂也是全国最早创办的师范学校之一。二十五年,任鳌峰书院院长,主张“培人才,广教育”,曾倡设东文学堂、师范学堂、政法学堂、商业学堂。在主持高等学堂时,派法、政、商、工、农等科的学生留学日本。三十一年,闽省学会(此乃福建教育总会的前身)宣告成立,陈宝琛被公推为会长。学会成立后,八闽各地掀起兴办小学堂的高潮。清帝逊位后,陈宝琛追随溥仪。1921年,修成《德宗本纪》,获授太傅衔。1935年卒,归葬福州,得逊清“文忠”特谥及赠“太师”。陈宝琛曾居福州长达25年。在此期间,他认为只有发展实业和教育才能救国,完成了一生中重要的观念转变。他领导建设漳厦铁路,开福建铁路建设之先河;同时,也热心家乡教育事业。于1907年创办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后发展成为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是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也是福建省历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开创了福建现代高等教育的先河。他亲自撰写“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训联作为学堂的办学“本旨”,创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与行政管理制度。他还派出毕业生到南洋各地的闽籍华校任教,对南洋华侨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福建女子教育是由陈宝琛首倡,其妻王眉寿创办福建女子职业学堂,后改称福建女子师范学校。其著述有《沧趣楼诗集》《沧趣楼文存》《沧趣楼律赋》《南游草》《陈文忠奏议》等,《沧趣楼联语》收录应酬联作90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