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明戏 福建地方戏曲。曾流行于福清、平潭、长乐等地。以本地方言演唱。据传,明代一官员到福建上任,带个戏班,唱高腔,说白用官话,特别强调“词句唱明”,故得名。早期行当只有生、旦、净、末、丑、贴、外7种。后台5人,乐器为清鼓、大锣、小锣、大钹和小钹。演出时前台干唱后台帮腔。唱腔曲牌比较丰富,有〔风入松〕、〔驻马听〕、〔香罗带〕等百余支。至明末清初兴盛,时称大班,戏班有六七十人之多。行当从原先的7个增成“九脚”,随后又衍变成:正生、武生、白扇、帅主、么末、正旦、花旦、婆、红净、乌净、丑净和丑等12个角色。辛亥革命后闽剧崛起,词明戏渐衰,到了20世纪20年代仅剩下福清县一个词明戏班。1958年,福清县文化部门对词明戏进行了挖掘抢救,曾有业余剧团演出,近年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