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城戏 也称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福建地方剧种。也是中国唯一的宗教剧种,源于道教与佛教的宗教仪式。曾流行于闽南泉州、厦门、晋江、南安、龙海、漳州、同安等地。与南音、梨园、木偶、高甲并称泉州戏剧的“五朵金花”。 泉州打城戏起源于晋江永和镇,最早可追溯到明代。该剧种是在闽南佛、道二教法事“打城超度众生”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早其音乐曲调分别以佛曲和道情为主。清道光年间“打城”表演开始跳出宗教仪式的圈子,在闽南广大城乡搭台演出。逐渐戏曲化,清光绪十七年(1891),泉州开元寺和尚首次组织半职业性的戏班,名叫“大开元”,先后聘请提线木偶戏艺人,传授《目连救母》中重场戏,如《会缘桥》《傅相升天》《托梦》等折戏。音乐曲调除了运用部分道情佛曲外,大量吸收泉腔木偶戏的曲调,科步、身段等表演艺术也都模仿提线木偶。1949年后,统称为打城戏。2006年打城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