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四平戏 福建地方戏曲。流行于闽南漳州、平和、漳浦、诏安、云霄、南靖等地。因其演出戏台大、照明灯火大、锣鼓声响大,故又称“大戏”,亦称“老戏”。明末清初自江西传入,早期的行当分“九脚”:即三生、三旦、三花,到了清中叶行当从“九脚”发展到文生、老生、武生、正旦(蓝衫)、苦旦(乌衫)、花旦、男丑、女丑、红脸、乌净、杂共12角色。伴奏乐器主要是“锣、鼓、吹”。后来增加了弦乐器二弦、三弦、胡琴、扬琴等。在闽南广泛流行“唱官腔”的正字戏,还吸收了“做大班”的昆曲和唱皮黄的乱弹等剧种的唱腔和表演艺术。但在唱腔上绝大部分不标注曲牌名,只注明头板、二板、叠板、快板、摇板等,而且还注明“唱西皮”。在演出剧目上,也从正字戏、外江戏中吸收不少剧目,除“四大棚头”外,又增加有“四大弓马”,即《铁弓缘》《千里驹》《马陵道》《忠义烈》和“五大元纪”,即《满床笏》《五桂记》《月华圆》《樊梨花》《罗帕记》。此外小折戏还有“四十折”和“七十二孤单”之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因后继无人,逐渐走向衰落。到三四十年代,该剧种的戏班只好和潮剧搭班演出,俗称“半夜反”(上半夜演四平戏,下半夜演潮剧)。现在,闽南四平戏在农村还保留有演奏“四平锣鼓”的“锣鼓阵”,但仅作为一种器乐演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