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提线木偶 历史文献中多称悬丝傀儡、线戏、木丝,闽南一带习称嘉礼戏。流行于泉州、厦门、漳州龙海等地。其源头可追溯至远古的巫文化。晋唐时随北方汉人南迁入闽,兴盛于宋代,至明清、民国仍经久不衰,已成闽南地区民俗活动中密不可分的部分。明末清初开始向台湾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流传。其音乐声腔与梨园戏相同,属南戏的南曲系统,曲调丰富,也有与梨园戏相区别的特点。至今仍保留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剧种音乐“傀儡调”(包括“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及其技法)并形成一整套精巧、独特的操线艺术。传统剧目保存有700余出,其中蕴含的“闽南文化”“闽南方言”“宋元南戏”研究价值已引起广泛的关注。泉州提线木偶戏有科班性、专业性的戏班和非专业科班的家族班、宫庙班两路。后者多为祈禳出煞及醮事演出,具有较多的民俗性。著名的专业性戏班有“四美班”。泉州当代提线木偶艺术大师黄奕缺即出自大小“四美班”。泉州市木偶剧团是福建省唯一的市一级提线木偶戏的国有专业剧团,已成为中国提线木偶艺术的重要代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2006年泉州提线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