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肩头棚 又称肩膀戏。福建地方剧种。是全国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艺术表演形式之一。起源于清末,据《沙县志》记载,清宣统年间,闽中沙县民间戏剧活跃,有“玉枕轩”“香清轩”“赛凤韶”“赛春园”“双凤韶”等五个著名戏班,演出中各呈风采,竞争激烈。当时“玉枕轩”别出心裁,创新一种用大人肩膀上抬小孩来表演,取名“肩膀戏”。经多年延续流传,终成定型。这种戏曲,表演时,选3—6岁小演员站在成人肩上扮演戏中角色,负责唱腔、手势和头部动作,边唱边舞,成人则根据剧情,配合默契,负责台位变换和脚步动作。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享有“活木偶"美誉。肩膀戏除其演出形式与众不同外,它的戏路宽,南词、京剧、越剧、黄梅戏均可表演,多以折子戏为主,其唱腔多为民间的,有“花鼓调”“调兵调”“南词北调”“二黄”“西皮”等。肩膀戏表演不受空间约束,无论是正规剧场或露天舞台,无论是节俗盛会或是民间踩街,它都可以演出,其丰富内容和表演形式都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2005年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