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戏 福建民间小戏。主要流行于漳浦、华安、南靖、龙海和厦门同安及台湾。是从民间歌舞“跑竹马”发展而来,因表演者身扎竹马歌舞而得名。漳州北溪人历来有“乞冬”一说,竹马戏演出乃沿称“乞冬”,即当地农民请优人演戏求乞来年丰收的演出。早期主要演员只有旦、丑两个角色的如《砍柴弄》、《搭渡弄》等的“弄子戏”,表演狙犷,音乐唱腔主要用民间小调。到了清代,大量吸收泉腔音乐及其剧目,并以南曲〖JP2〗作为主要声腔。此外,也受正字戏、四平戏、汉剧、徽班的影响,有了很大的发展,演出的剧目大大增多。一是排场戏,如《跑四喜》《跳加官》《答谢天》等。二是只有丑、旦或生、旦的民间小戏,如《番婆弄》《砍柴弄》《搭渡弄》等“弄子戏”。三是移植外来剧目,如《王昭君》《宋江劫法场》《武松杀嫂》《陈三五娘》等本戏。至1934年在漳浦县仅剩下“老马”和“新马”两个戏班。1939年则完全散班。现在,仅有个别业余剧团尚在乡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