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任生 (1912-1972)梨园戏编剧。一名光琰。福建泉州人。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南地下组织活动,负责城市工作,任区委职务。1935年到上海,与司马文森同寓亭子间从事写作。抗战爆发前夕回泉州新峰小学,组织新峰剧社,先后编导抗日话剧和儿童剧《小俘虏》《台湾母亲》《我们是一群小瘪三》《高梁山下的儿童》《兄弟俩》《西班牙种子》《儿童万岁》《打游击》《小号兵》《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一个战士的成长》等,坚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1941年,以晋江剧联社名义,把果戈理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改编为泉州方言话剧《巡按使》演出。1942-1943年,分别以晋江社会服务处及晋江剧人联合大会演的名义,先后排演老舍的讽刺喜剧《面子问题》及罗曼·罗兰的《群狼》。1945年夏,当局大肆逮捕进步文化人,他被迫流亡香港,协助司马文森编《文艺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返抵泉州,在中学任教,加入晋江艺术联合会,为泉州青年文工团移植、导演歌剧《赤叶河》,为闽南方言歌剧开创了先声。后辞去教职,专任晋江专区文工队创作部主任。1953年任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艺术组长。时梨园戏传统剧目面临失传危机,他积极组织老艺人口述“下南”、“上路”、“小梨园”的传统剧目,搜集旧抄本加以校勘、补正、编写梗概,精抄装订成集。如《朱文太平钱》一剧就是他从“上路”抄本中发现的。1953年至1963年的10年间,先后整理改编了传统剧目《陈三五娘》(与许书纪、张昌汉合作,林任生执笔)、《苏秦》(与许书纪、张昌汉合作)、《朱文太平钱》、《冷温亭》(《朱寿昌》之一折)、《胭脂记》《包拯智拿刘大本》《董永与七仙女》《吕蒙正破窑记》《高文举》(尤世赞整理,林任生加工)、《朱弁冷山记》《岳霖争忠记》《李亚仙绣襦记》《朱买臣》《继子别传》等12本,成为历演不衰的保留剧目。1960年,由整理传统剧目转入创作,先后编导《郑成功传》《安南永女游击队》《锦绣前程》《青春锣鼓》及现代小戏《晒花生》《薯苗船》等。与他人合编的《泉州方言韵》,成为闽南地方戏编剧者的必备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