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1 23:0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词典

  霓生社 歌仔戏戏班。1916年,班主周水生在台湾省台北市组建。建班初期,行当角色、乐队场面及演出设备简陋。经过10年磨炼,从京剧、乱弹、高甲戏吸收剧目和表演艺术,以及福州闽剧的布景,使戏班渐具规格。原光只演民间故事戏,后来发展到演宫廷戏、公案戏和武戏。乐队除了原来的壳仔弦、大广弦、台湾笛、月琴四大件外,还增加了鸭母笛、洞箫、苏笛、大小唢呐、南北三弦、京胡、二胡等。1929年初,厦门龙州戏院聘请该班到厦门公演。时戏班有70多人,行当齐全,设备完善、服装布景新颖。戏班中主要艺员都是歌仔戏的名手、名角,演出剧目有《山伯英台》《孟姜女》《陈三五娘》《孟丽君》等。尤其主要艺员月中娥唱腔中的“叠字”“清板”“低吟腔”对歌仔戏的唱腔有创造性的发展,深受同行推崇和观众喜爱。1930年戏班回台湾,班中艺员貌师、勤有功等人留在龙溪一带传艺,推动了内地歌仔戏的发展。1932年该班第二次来厦门演出,次年离厦到新加坡公演,第三次来厦门是1937年在鼓浪屿演出。抗日战争爆发后,戏班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