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十番音乐 又称十番、十欢、十般、十班、五对。民间音乐。流传在闽西客家地区的一种丝竹乐。因十件乐器分别使用丝、竹、革、木、金制成而得名。又称五对,因连城使用五对乐器而得名;龙岩称静板,因不用大锣鼓以丝弦乐器为主,以区别于龙岩用大唢呐吹奏“饶平吹”的闹板。15人乐队掌握10种乐器,有笛子、芒管、头弦或京胡、二胡、大冇胡、三弦、月弦、琵琶、板、碰盅等。主奏乐器是笛子,特色乐器是自制的〖XC有.TIF〗胡、吊柜(即潮柜) 。它节奏平稳,旋律优美,风格幽雅。据《永定县志》记载,早在明末清初。永定就出现了十番音乐活动。闽西客家十番音乐,曲式单一,旋律流畅,节奏平稳。速度体现慢——中——慢的板式变化,曲调不激越、不喧闹,总体风格抒情、舒缓、轻松、平和。演奏时常把多个曲调连接起来演奏,使之成为一大套曲。曲牌来源有三,一是十番流传下来的大曲或大牌,据说有40支左右,现仅留20多支,如“带利带”“山下乐”等,它结构严谨,风格鲜明;二是小调,原有唱词,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器乐化,如“螃蟹歌”“瓜子仁”等;三是戏曲过串,它吸收汉剧、潮剧的过场音乐,如“家余茶”“进酒”等,属板式结构。用于年节喜庆,迎神赛会,农历三月九迎圣母姑婆时,静板演奏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活动。演奏形式分坐奏和行奏两种,行奏时不用扬琴,掌板者的打击乐器如小堂鼓、片鼓放置在盖有帷幔的八仙桌上,桌子由两个人扛着行进。它是一种民间自娱自乐形式,所以不受季节性与时间性限制,多与其他民俗活动结合进行。游行演奏时全体人员都穿统一的长衫礼帽,每件乐器都系有一对丝穗,清雅的装饰,动听的国乐,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客家十备音乐得以代代相传,主要得益于工尺谱记录和工头传授相结合。2006年,龙岩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被列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