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6 09:3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辞典

  福建南音 属牌子曲类的曲艺音乐,独立乐种。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弦管,台湾称南管,海外华人区又有丝竹、五音、郎君唱之别称。明代称弦管、雅乐。流传于福建泉州、厦门、漳州及其所属各县,传播于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华人区。它纵贯横联于闽南民间音乐、说唱、戏曲中。南音采用工尺谱记谱,由音位符号、琵琶指法、撩拍记号3部分组成。为固定唱名法。福建南音结构形态:有四个管门、108个滚门、130多个曲牌。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①“指”,有词、有谱、有琵琶弹奏,由几支清唱曲、散曲连接而成的套曲,叙唱历史人物、故事,但习惯上只作器乐演奏而不清唱。最早36套,现有48套。在“指”的结构中有类同 “缠令”、诸宫调的结构。②“谱”是南音上四管室内演奏的器乐曲,以洞箫为主,乐器有琵琶、二弦、三弦。最早12套,现有16套。除《四时景》等四套外其他都是曲牌连缀体。结构有平列式连缀体、序列式连缀体、循环体、换腰体、换头体、曲牌重复、顶针格等。结构中有“合头”,即每段曲调的末几句重复第一段的末几句,南戏和传奇中写作“合”,通称“合头”。近现代流传的是标题性器乐曲。③“曲”,又称“散曲”、“草曲”,是描景写情唱故事的单支小曲,形式短小,它有承续型、换头衍展型、换尾衍展型、并列型、递接型、循环型、换腰型、集曲型等结构型式。有大量的“合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