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呐鸥 (1905-1940)作家、电影导演。原名刘灿波,笔名葛莫美、洛生等。祖籍福建漳州,出生于台南柳营大族。1926年3月,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1928年,与戴望舒、施蛰存等联合创办文学杂志《无轨列车》及“第一线书店”。同年底,该杂志、书店因“宣传赤化被叫停”,旋即筹开“水沫书店”,印行进步书籍,1929年9月创办《新文艺》杂志,嗣后出“水沫丛书”、“科学的艺术论丛书”。这一套丛书出5种后被禁止发行。此间,创作“新感觉派”小说《都市风景线》、《热情之骨》等,1932年兴趣转往电影理论研究,次年参与创办《现代电影》,发表了电影论著《俄法的影戏理论》、《电影节奏简论》(电影形式美的探求)、《刘呐鸥电影论文集》等。1934年夏,《现代电影》停刊。1936年8月入中央电影摄影场,任编导室主任,此间主要从事电影编导工作,作品有《永远的微笑》(编剧,由吴村导演)、《密电码》(编导之一)、《初恋》(编导、1937),还拍摄了若干纪录片。1936年2月,与叶灵凤、穆吋英合办文艺刊物《六艺》。抗战初期,曾经将赛珍珠获奖小说《母亲》改编成电影剧本(后由李萍倩导演,更名为《大地的女儿》)。后任汪伪“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制作部次长,《国民新闻》社长,1940年9月被刺杀。著有《刘呐鸥全集》(五卷六册)、《刘呐鸥全集增补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