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1 01:1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辞典

    闽北人  汉族民系。指位于闽江上游的汉族居民。汉晋以来,中原汉民无论是哪个朝代入迁闽北,首先选择闽江上游建溪、沙溪和富屯溪三大支流两岸较为平衍的河谷地带定居与开发。但由于山区对外交通不便,发展农业生产及生活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从中原移居来的汉民,往往又从闽北向闽江下游及沿海等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良好的区域转徙。宋元明清时期,福建沿海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开始人满为患,闽、浙、赣各省的无业流民,不得不进入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闽北山区谋生,致使闽北各地的人口氏族流动和混杂现象更为严重。从经济生活层面上看,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可供开垦的土地以小规模的面积居多,限制了聚落居民人数的增加,加上山高水寒,卫生条件落后,直至清末民初,闽北各地居民聚居的自然村落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以百人以下的村落为多,超过千人以上的自然村落较少见。相对地旷人稀的传统农业固然可以为闽江下游及沿海提供一定数量的剩余粮食和农副产品,但其生产耕作方式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多都还保留着近千年来丰歉由天的耕作传统。与之相适应,闽北人的风尚习俗与人文性格也都较为纯朴敦古。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闽北人的这种耕作方法及经济结构才有了变化。但由于闽北汉民的流动性比较大,从汉晋以来入迁的中原各姓氏宗族也较难在同一固定地域内得到长期而稳固的发展,这就使得闽北汉民的宗族制度及其组织,不如沿海各地那样完善严密。祠堂、族谱、族田很不普遍。宗族祭祀的仪式也比较简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