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2 23:1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辞典

    台湾祠堂 台湾各类祠堂家庙遍布全岛城乡,大多数姓氏都有祠堂。台湾祠堂主要有乡贤祠、纪念专祠、总祠、宗祠、支祠和祖厝,还有不分姓氏的众祠。著名的有祭祀陈元光的开漳圣王祠,祭祀郑成功的延平郡王祠。许多祠堂附属有姑婆庙,如陈氏附属陈靖姑太后庙、林氏附属妈祖庙。台湾祠堂始建年代主要在明清时期,历代重修,日据时许多祠堂遭受严重破坏,台湾光复后祠堂文化复兴,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重修的占很大比重。新建的祠堂多为钢筋混凝土现代建筑与仿古结构结合。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主要是闽南风格和客家风格。古祠堂建筑规制严谨,以木架结构为主。仅按屋面划分就有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多数祠堂是闽南风格的燕尾脊红砖墙。祠堂一般采用轴线对称布局,院落大都为二进、三进,由泮池、祠埕、门楼、大门、仪门、护龙、正殿、寝堂等组成,有些还有庭院、花园,附设戏台。还是聘请福建名师巧匠前去主持工程设计和施工,建筑原材料也多来自福建。建筑群体规模宏伟、巍峨壮观、装饰华丽,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许多台湾祠堂为大陆祖祠的支祠,保持了闽粤祖祠堂的特色,并延用福建祖祠的郡望、堂号和灯号,如陈姓“颍水世泽”、蔡姓“济阳衍派”等。还有许多祠堂使用福建地名如“晋江”“青阳”“莆阳”“平安(安海)”等为郡望;灯号也有使用入闽后产生的新灯号,如林姓“九牧世泽”、江姓“六桂传芳”、梁姓“梅镜传芳”。镌刻于家祠门柱上的楹联也多沿用内地祖祠的楹联,清楚地表述了各姓氏的家世和福建祠堂的家声,成为家族回大陆寻根的依据。祠堂的匾额,如“开国侯”“兵部尚书”“文魁”“翰林”“进士”,彰显该族的辉煌。祠堂过去还办有族学,供乡间子弟就地读书。祠堂每年举行春秋祭祀,迁徙台湾的闽籍后裔常在清明回大陆祖籍地祭祖、祈福,如世界柯蔡宗亲总会规定每年组团回大陆祭祖一次。侨居海外台湾人后裔,每年在台湾本姓氏祠堂的祭祀日都会争取回台祭祖、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