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2 18:1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辞典

    白鹿洞书院讲义 理学著作。宋朱熹著。淳熙八年(1181),朱熹守江西南康郡,二月陆象山来访。朱熹率僚友诸生至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遂有此讲义。在此两年以前,朱子赴南康任至江西铅山候命时,得子静来信:“看见佛之所以与儒异者,只是他底全是利,吾儒全是义。”朱熹答:“公亦只见得第二着。”朱熹以“看他意,只是说儒者绝断得许多利欲,便是千了百当。……只我胸中流出底是天理,全不着得些工夫”(《朱子语类》卷一二四)。当时,陆象山与朱熹所教,如出一辙。陆象山声壮如钟,语出至诚。无怪朱熹感动,请其笔之于书,流汗刻石,等等。朱陆意契,同处尚多。10年后,滕璘记朱熹答符舜功问陆子静“君子喻于义”时说:“子静只是抝。伊川云:‘惟其深喻,是以笃好。’子静必要云好后方喻。看来人之于义利,喻而好也多。若全不晓,又安能好?然好之则喻矣。毕竟伊川占得多。”(《朱子语类》卷一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