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2 10:5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辞典

    海滨邹鲁 福建文化史观点。福建跟中原相比,原是很落后的,称为“蛮夷”之地。福建开发于汉代以后的对外开放。清陈衍在《订补〈闽诗录〉叙》认为,至唐末五代,中土诗人始有流寓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益盛。韩偓、崔道融等唐末文人,避乱于闽治学,改变了闽人未知学的状态。到了北宋,基于释、道之学盛行,以至几成正宗,而致使主体文化儒学出现存亡的问题。先是唐朝闽中学者欧阳詹和韩愈一起排佛兴儒,倡导新儒学(理学)。接着是北宋闽中学者陈季慈、陈古灵、周公辟、郑宏中倡导新儒学。清蒋垣在《八闽理学源流》卷一中说:“福州理学兴起之日,陈季慈、陈古灵、周公辟、郑宏中四先生相与倡明道学于天下,称为‘海滨四先生’。德动朝廷,逐召陈季慈为国子直讲,而林文昭、黄勉斋继之,儒道大行。……朱子当时见诸儒辈出,大书‘海滨邹鲁’四个大字,匾于西关谯楼。则‘海滨四先生’实振古人豪爰掺道化之始,以丕变旧俗,遂使闽邦荒裔得与圣人之居并传千古。”朱熹给予“海滨四先生”很高的评价,认为其儒学是孔孟之道,所以书题“海滨邹鲁”。可见,广泛流传于闽台粤浙等沿海一带的“海滨邹鲁”榜书始出于朱熹。“海滨”取之于“海滨四先生”,而“邹鲁”当时主要指“四先生”的思想,此后指以朱子学为核心的东南沿海一带的儒学思想。朱熹之后,才有类似的说法。清张伯行在为明朱衡《道南原委·序》中说:“理学名区,独盛于闽,不唯比拟伊洛,直与并称邹鲁。”明粤人陈献章在《古诗教解》中诗说:“元气塞天地,万古常周流。闽浙今洛阳,吾邦亦邹鲁。”厦门金榜山有陈献章“海滨邹鲁”墨迹石刻。金门朱子祠有许世英“海滨邹鲁”墨迹匾额。以孔孟为代表的中华主体文化儒学在闽台浙等沿海一带兴盛起来,可与孔孟的家乡山东邹鲁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