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7 10:1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辞典

    胡适 (1891—1962)学者。原洪骍,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胡传之子。早年在上海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受到梁启超、严复的思想影响。1904年进入上海的新式学校就读,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后任该报编辑。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奈尔大学读农科,后转读文科。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加入《新青年》编辑部,积极宣传自由、民主、科学,提倡“文学改良”,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后与李大钊展开“问题与主义”论战、与张君劢展开“科玄论战”,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其间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时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于1938年出任中国驻美国大使。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寄居美国,开始《水经注》的考证工作。1954年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7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突发心脏病去世。一生还曾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等职。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胡适自传》《戴東原的哲学》《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学》《藏晖室札记》《胡适日记》《齐白石年谱》《先秦名学史》等论著。并陆续翻译都德、莫泊桑、契诃夫等人的短篇小说,以及拜伦的《哀希腊》、易卜生的剧本《娜拉》(与罗家伦合译)等。其中《尝试集》于1920年3月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一部个人白话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