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2 10:0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辞典

    林语堂 (1895-1976)作家、语言学家、翻译家。原名和乐,后改名玉堂、语堂。。福建尤溪(今漳州)人。少年时就读于基督教办小学,由此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和生活。1912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后任教于清华大学。1919年入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如此学习经历,助其打下深厚的英文功底,也助其谙熟西方宗教哲学思想。1923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兼英文系主任。1924年与鲁迅一起针砭时弊,成为《语丝》主要撰稿人。1926年应邀担任厦门大学文学院长,参与筹建国学研究院。在厦期间,除教学和教务外,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并作《冢国絮语解》《译尼采论〈走过去〉—送鲁迅先生离厦门大学》等文。20世纪30年代主张“文学超政治”,先后创办《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提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倡导性灵、闲适、幽默的文学,受到左翼作家的严厉批评。1936年至1966年,在美、法等地用英文写作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5年筹建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校长。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6年病逝于香港。一生笔耕不辍,中英文著作数量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文化评论、文学批评、人物传记、翻译作品及英语教材、辞典等。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剪拂集》《大荒集》;小说《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唐人街》《红牡丹》等,其中《京华烟云》被誉为“很可能是现代中国小说之经典之作”(美国《时代周刊》),在西方评价很高。另有英文著作,如《吾国与吾民》《生活的智慧》等,对中国社会现象以及民族特性进行探讨与分析,致力于向西方介绍传统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对“翻译”见解独到,提出“忠实、通顺、美的翻译原则”,将英文“humor”译成“幽默”,翻译有《女子与知识》(英国罗素夫人)、《卖花女》(英国萧伯纳)、《新俄学生日记》(俄国奥格约夫)等,并将中国古典名著推介给西方,如《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等,阐述孔子、老子思想,对《论语》《道德经》进行创造性改写,《武则天传》《苏东坡传》等以传记形式介绍中国古代名人。1930年编辑出版的《开明英文读本》(三册)、《开明英文文法》深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