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6 07:4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辞典

    巴金 (1904-2005)文学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鸣冬、李冷、马拉、欧阳镜容、王文慧等。祖籍浙江嘉兴,出生于四川成都。早年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接受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想。1927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文学创作。1928年冬回国后,主要从事写作、翻译及编辑出版工作。1934年参与北京《文学季刊》的编委工作,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社(后改组为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书”“文学丛刊”“译书丛书”。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10月与鲁迅、郭沫若等21人联合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等地,与茅盾编《呐喊》旬刊(后改名《烽火》)。1949年后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联合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主编大型文学杂志《收获》。写作勤奋,著作丰富,创作中、长篇小说20部,计有“革命三部曲”《灭亡》《死去的太阳》《新生》,“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抗战三部曲”《火》《冯文淑》《田慧世》及《憩园》《寒夜》等,短篇小说集11部,另有《海行杂记》《生之忏悔》《旅途随笔》《龙·虎·狗》《怀念》《随感录》等近20本散文、杂文、评论集。译著亦丰富,有《面包略取》《草原故事》《叛逆者之歌》《迟开的蔷薇》及《屠格涅夫短篇小说集》等多种。他关心现代文学的资料收集、研究、建设事业,经过多年的大力倡议和多方努力,中国现代文学馆于1985年建成。2003年获选“感动中国”人物。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三次到厦门、泉州,创作有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星》《父与子》《幸福的船》《雨》等,其中《春天里的秋天》以厦门为背景,描写一对受到封建礼教残害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星》反映泉州乡村民团打击土匪的故事;而《雷》《电》的某些情节则取材于福建闽南的无政府主义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