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3 18:3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词典

  福州州学 古代地方官学。唐开元间(713-741)始建,旧址在城西北一里处。由于地势低洼,常遭水患,大历七八年间(772-773),观察使李椅募资迁建于城南兴贤坊(今圣庙路)。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确定以五经为学习内容,严格规范教学和考试制度,使福建呈现“比屋业儒,俊造如林”的景象。五代吴越时,新建学宫,称“使学”。北宋时期州学重新设立。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建孔庙。景祐四年(1037),通判谢微奏请在孔庙内设州学,并赐田5万亩。谢微卸任后,郡守范亢、许宗寿接手承办,筹巨资,历时5年建成庙学合一格局,有房屋60间,据《八闽通志》记载,有“九经阁、三礼堂、黉(校)舍斋庐,旁翼两序,庖次井饮,百用皆给”,足见设施完备,规模恢宏。庆历元年(1041),朝廷增赐学田,订立规章制度,州学鼎盛。由于其建筑为木质结构,曾屡遭兵火焚毁,于熙宁三年(1070)、景定四年(1263),明洪武四年(1371),以及清咸丰元年(1851)先后几毁几建。州学生员初仅10余人,北宋元丰元年(1078)增至几十人。随着兴学运动发起,州学数量和规模也有较大发展。朱熹《福州府学经史阁记》谓:福州府学在东南为最盛,弟子员常数百人。宋代州学的繁荣同时也助推当地教育进入全盛时代。大观元年(1107),东南州郡养士增至六七百人,奉诏在原来基础上增设教授1人。提学司以福州养士达千人为由,复添1人,共3名教授督学。私学教师陈烈和周希孟都是当时较为著名的教授、学者。元代增设训导,明代设教授1人、训导4人,生员开始有固定的名额限制。清代设教授、训导各1人,廪膳生员40名,增广生员40名,附学生员不限额。1905年,清廷颁诏“停科举”,州学遂废。福州孔庙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