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2 00:0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词典

  涵江书院 又名涵江孔庙。宋代福建著名书院,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涵东街道紫璜山。宋淳祐五年(1245),兴化军知军杨栋和涵江镇官郑雄飞创建。书院规模大,包括朱熹在内的众多学者到此讲学。景定四年(1263),知军徐直谅向朝廷请题匾额,宋理宗书“涵江书院”四字以赐,又委派祝洙为首任书院山长。宋末元初,战乱四起,书院荒废。元大德十一年(1307),徐汝楫就任山长。于至大二年(1309)改筑殿址高6尺余,檐楹榱桷等按体制修建,并报准改由孔子第53世孙孔敬山继任书院山长。其后一直到元末,书院山长都由孔家后代担任。明代,书院一度荒废,进行了多次修葺:明洪武十三年(1380),同知赵亨修葺;永乐四年(1406),通判孙旻、董彬重修;正统年间(1436-1449),主簿唐礼及景泰间盐运判官周询等先后修葺;成化元年(1465),兴化府知府岳正对书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左建大成殿,奉祀先圣十哲,殿前修棂星门、大成门;其右侧别建一门,称“阙里一脉”。其内建思圣堂,堂后修整居第,作为孔氏子孙的住所。在通衢大道口竖立华表,表上有“涵江书院”四字匾,又拨给官田和山林,作为书院业产。嘉靖四十一年(1562)被倭寇所毁,后御史孙综、提学胡定檄和知府吕一静重修。万历八年(1580),朝廷令毁。十四年,孔氏诸生重修。清顺治十一年(1654),毁于兵祸。康熙元年(1662)重建。道光十五年(1835),募建正学门。二十五年,嘉恒太守见书院颓落不堪,捐俸千六百缗,在大成殿旁侧,赁屋创办“孔氏义学”,延请名师专教孔氏子孙,又订立“义学条例”,进行规范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矗立在通衢大街的“涵江书院”石坊被拆除。1972年冬,书院被拆,今尚存正学门、泮池、璧水桥和四十九级石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