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17 15:5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颖华

弘扬朱子文化 追思先贤本源


 


位于闽东北交界的政和县是个历史悠久、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的好地方。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因出产贡茶“白毫银针”获皇帝赐县名为政和县,意为政通人和也,沿用至今。

宋政和八年(1118年)。朱熹之父朱松进士及第,授迪公郎。宣和五年(1121年)朱松奉朝廷之命首度来闽建州府任政和县尉,变卖田产,并携其父朱森、母亲程氏夫人及胞妹与两个胞弟朱柽,朱槔等家人,举家迁入政和任上,父母和胞弟妹皆养于官舍。宣和七年(1123年),朱松之父朱森去世,葬于政和县铁山镇风林村护国寺西侧,后授承事郎,现有朱森墓供朱氏后人祭扫。朱松之母程氏夫人也葬于政和县星溪乡富美村铁炉岭,其胞弟朱柽葬于富美村延福寺侧。朱松在政和做了许多得民心的好事实事,深得民众拥护。宋建炎二年(1128年),他调任尤溪县尉,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其三子朱熹便在尤溪县诞生了。

古言道,饮水者必思其源,荫木者必爱其根。朱松是政治家和诗人,学识渊博,热衷办学,政绩显著,诗作颇丰,在政和仕官和寓居多年,深得民众好评。他上任后常深入民间,了解民众疾苦和诉求,尤其是当地教育文化落后。朱松掌握了许多真实情况,分析社会发展缓慢原因后,认为要整治民风,振兴文化,需要办书院,以教化民众。不久他便在熊山之麓创办著名的云根书院,尔后又办星溪书院。朱松以其理学文章,传授理学思想,教化弟子,启迪民众。一时间,文化兴旺,求学者络绎不绝,十里八乡乃至邻县的许多弟子慕名前来求学,聆听朱松教诲。自此,朱松名噪政和乃至闽北。朱松在政和从政多年,并把政和视为第二故乡,写下大量的诗文咏叹政和山水明秀,最为动情的是《将还政和》诗:“归来去兮岁欲穷,此身天地一宾鸿。明朝等是天涯客,家在大江东复东。”云根书院创办以来,政和城区及各乡教育复兴,文风始盛,故而政和有“先贤过化之乡”的美誉。同时,他施理学教义于民,改变政邑溺子弃婴好讼之恶俗,开启移风易俗淳古之风。

朱松在政和任县尉,清廉正派,为黎民着想,做出许多深得百姓拥护的好事,政绩卓著,口碑皆好,在百姓心中留下清官好人的形象。由于朱氏父子对政和教育文化的贡献,后人在护国寺旁建“启贤祠”,每年春秋均举行祭祀;并在县城建朱子祠,纪念朱氏父子。还引来许多政和子弟和八闽名士前来观瞻和讲学,进一步推动了政和文化的昌明和朱子文化的传播,使理学思想更深入人心。朱松一家人在政和生活七年多,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佳作遗迹。朱松是理学家罗从彦的门生,精研理学,并著有《韦斋集》。还筑书室命名为“韦斋书室”,故当代儒林称朱松为韦斋先生。后来,朱熹为纪念其父,也撰写了《韦斋记后跋》,并在护国寺写下《十月朔旦怀先陇作》等诗数首。据统计,自宋以来,政和县城有6所书院,乡村有20多所书院,成为当地民众求知求智及接受理学思想的重要场所。

据《政和县志》载:朱松常邀当地儒生在风景秀丽的城东护国寺谈经论道,传授理学,其父朱森逝世后,便选葬于境内护国寺旁。后朱松到福州、泉州为官。朱熹六岁时,随父移居政和,为其祖母守丧,就读于云根书院。云根书院对少年的朱熹成才起了重要作用。朱熹深知自己孕育在政和,小时又随父来政和为祖父母守丧,住云根书院,所以他对政和有着深厚的情结。长大成名后,朱熹继承父业,不忘孕育过他的故地,常回政和祭扫祖父母墓。同时在政和短期教授理学思想,八方弟子闻风前来聆听。自宋、元、明、清历朝以来,政和人民先后建启贤祠以纪念朱熹,连同云根书院、星溪书院,历经数百年不衰,历代也进行过不断修葺、扩建、重建。

为进一步弘扬朱子思想,缅怀一代圣人兴学重教,富民强县的美德,以纪念朱氏父子对政和教育的恩德,开启一代文明新风。2004年3月,政和县委,县政府顺应民心民意,决定重建云根书院,成立了书院筹建委员会,于2004年8月动工兴建,经过两年的努力,2006年10月竣工,云根书院伫立于城南的青龙山峰上,占地2亩多,主体有朱子阁、先贤祠、朱熹塑像、天光云影楼、碑廊、牌坊、长廊、水榭、广场、茶楼餐厅等、整体建筑以朱子阁为中心,环境优美,茂林修竹,水流潺潺。2009年初,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朱祥南先生等参观云根书院后,给予很高的评价,并题词:“朱子孕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