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2 15:1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李家林

 

悬灯相约  坐而论道

——朱熹与蔡元定穷研理学的故事

李家林

朱熹画像.jpg

朱熹画像

蔡元定画像.jpg

蔡元定画像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台湾著名学者钱穆如此评价孔子与朱子。作为长期在闽北研究理学的朱子,其学术思想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除了自身执着追求外,很大程度上与他培养、教诲的上千门人的积极配合和协同努力分不开。其中,作为他的四大门人之首——蔡元定就是杰出代表。

“行不愧影,寝不愧衾”,中国古代的这一名言,最早说的就是蔡元定。那时,他已是精通天文、地理、乐律、象数、兵阵、医药的宋代大理学家、音律学家,影响深远。

蔡元定(1135-1198年),字季通,历代皇帝与学者皆称他为“西山先生”。宋绍兴五年,蔡元定出生于号称“图书之府”的建阳市麻沙镇蔡氏书宦世家。其父蔡发以孔孟之道、程氏语录等授之,蔡元定8岁就能赋诗,10岁能背诵千字文。18岁时丧父,第二年(即绍兴二十三年),在父亲生前常带他前往的莒口西山搭建几间茅屋,忍饥吞荠,刻苦读书,学识大有长进。那时,他对在崇安五夫讲学的朱熹格外崇拜,认为朱熹虽师事于二程,又在二程之上,甚至可与孔子相比。他对同道学者说:“先生志比天高,因此,他用毕生精力创作著书,使儒道恢复光明,以乃天下之大幸。”

绍兴二十九年,24岁的蔡元定遵循父辈遗训,前往崇安五夫向朱熹拜师问易。朱熹考询他的学识,即称其曰:“此吾老友,不当在弟子之列。”他在拜师时说:“先生任重道远,光阴宝贵,我等弟子前来,恐累及先生著述大事。”朱熹说道,当年孔子就是一边讲学,一边编注《六经》的。诸位学者今后遇到疑难,可随时与他讨论。再者,他还有许多疑难,希望与诸位经常一起讨论。将来有一些书,还要请大家帮忙。看到朱熹虚怀若谷,待人以诚,蔡元定当即跪下,信誓旦旦地说:“倘若先生不弃弟子季通才疏学浅,季通敢请苍天为证,此生决不入科举之门,愿终生侍于先生左右!”

此后,四方有前来向朱熹求学的,都得经蔡元定提问检查并允准,方可入学。朱熹的女婿黄干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朱熹讲解书中奥义,每每先与蔡元定商讨,然后作出决定。

南宋乾道五年(1170年),朱熹之母祝氏卒于五夫。朱熹即与蔡元定一道前往建阳崇泰里择风水之地。次年正月,朱熹将母安葬于崇泰里后山天湖之阳(今莒口镇马伏村)寒泉坞,并在此修建精舍,匾曰“寒泉”。“寒泉”者,寓掘地及泉,母子重逢之意,表达了14岁丧父的朱熹,母子相依为命的深厚感情。在此期间,作为朱熹的得意门生,蔡元定不仅积极协助朱熹修建“寒泉”精舍,还着手帮助在附近的云谷山修建“晦庵”草堂。自此,朱熹将讲学和著述的中心逐渐由崇安五夫转向建阳。

为了照顾朱熹的生活并更好地向朱熹问教,过了不久,蔡元定举家从麻沙迁至西山。云谷山与西山,两山遥遥相对,相距仅8华里,两人往来因而更加频繁。一时间,云谷山、西山成了四方学者趋之若鹜的求学问道之宝地。著名理学家吕祖谦、祝穆兄弟、范念德、范仲宣、詹体仁、徐守宦等名儒,均到过此地。为了便于联络,蔡元定在“西山”精舍设立“疑难堂”。朱熹与蔡元定约定,在各自山顶上建造灯塔,夜间悬灯相望。灯明表示学习正常,灯暗表明学有难处,翌日往来论学解难。蔡元定每到先生处,朱熹必留他数日,二人对榻讲论,经常通宵达旦。朱熹女婿黄干在谈及岳父与蔡元定的关系说:“公之来谒朱子,必再数日,往往通夕对床不暇寝。”

在数年的对榻穷研理学中,蔡元定钦佩朱熹的博大精深及格物致知的穷研精神,朱熹则赏识蔡元定的“道极渊微,精谐之识”。因而,朱熹常委托蔡元定代为讲课。有一回,朱熹因要赶编《孟子》一书,便对蔡元定说:“明日有诸生问《易经》,季通可代为诸生讲授。”朱子理学是一个庞大而且精深的思想体系,蔡元定作为朱熹主要著作的讲论者、撰写者和修订者,功不可没。

朱熹在云谷山“晦庵”草堂数年里,先后完成了《近思录》《程氏外书》《资治通鉴纲目》等重要著作,初步奠定了理学研究的基础与格局。其中《资治通鉴纲目》《伊洛渊源录》《近思录》等著作,都含有蔡元定的见解。朱熹的《周易本义》也在建阳成书,其中“易学启蒙”到“论易”,则由蔡元定起草。

史载,朱、蔡师生悬灯相约,坐而论道,穷研理学的佳话,宝祐三年传至朝廷,宋理宗龙颜大悦,亲笔御书敕建“西山精舍”。如今,由蔡元定的次孙蔡杭奉旨差人雕琢的摩崖石刻“西山”两个大字在西山龙头岩壁上仍清晰可见。另外,据宋代出版的庐峰蔡氏族谱记载,其时,理宗皇帝赵昀还赐塑朱熹与蔡元定师生对榻讲道的神像。

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朱熹定居建阳考亭,在此创办“沧州”精舍(即考亭书院),潜心整理归纳理学集大成。那时,蔡元定迁居后山,两地也仅相隔30华里。他们依然时常相处,共同研讨《楚辞》《参同契》等。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因“庆元党禁”案,朱熹遭到迫害,蔡元定也受牵连,被贬湖南道州。临别前一天,他们又共同研讨《参同契》,直至通宵达旦。

宋庆元四年(1198年),蔡元定因病客卒他乡。自号“病叟”的朱熹,闻悉噩耗不禁老泪纵横。他在写给蔡元定的祭文中感叹道:“思昔相从云谷西山间,身焉赖以修,过焉赖以补,相与切磋讨论,又相属以遵守。”如今,历史又跨越了800多年,朱熹、蔡元定师生相互学习、锲而不舍、教学相长的精神,依然为后人所推崇。

云谷山缥缈的云雾中,好似仍有晦庵草堂传来的朗朗诵读声。.jpg

建阳云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