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0 10:0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张建光



道在武夷  理行天下

——朱子文化在武夷山的传承与发扬

 

张建光

 

 

       朱子文化是武夷山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核心内容,也是武夷山重要的文化地标。如何做到保护中传承和传承中保护是武夷山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课题。


道在武夷


       宋代东南三贤之一的张栻曾说:“当今道在武夷。”这番感叹主要因朱子所作所为而发。朱子与武夷山可谓有不解之缘。宋末元初的学问家熊禾以联作论:“宇宙间三十六名山,地未有如武夷之胜;孔孟后千五百余载,道未有如文公之尊。”通俗地说,武夷山成就了朱子,朱子辉耀了武夷山。武夷山是朱子的成长地、成就地、载誉地、交流地。

       (一)武夷山是朱子的成长地

    朱子十四岁,父亲去世,弥留之际,将身后的一应事托付给武夷山的好友,并要朱熹拜刘子羽为义父,拜五夫“三先生”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为师,到五夫生活学习。从此,朱子在武夷山琴书五十载。刘子羽和五夫“三先生”都是“学皆有渊源”的人中君子,不仅给朱子一家予以生活保障,“于绯溪得屋五间,器用完备,又于七仓前得地,可以树,有圃可蔬,有池可鱼,朱家人口不多,可以居。”朱子对义父刘子羽的悉心照料感恩在心,多次表明,先生尤以收恤孤穷为己任。诸先生十分注重朱子学业的精进和道德人格的培养。胡宪是南宋大学者胡安国之侄,号籍溪先生。朱子说:“从三君游,而事籍溪先生为久”;先生刘子翚自号病翁,为朱子取字“元晦”,病重时还不忘把“不远复”三字符传给朱子;先生刘勉之曾同胡宪内兄同举入太学,私淑“二程”,赏识朱子,将女儿刘清四许配给他。朱子曾赞其岳父:“随材施教、娓娓无倦色,自此至老如一日也。”朱子果然不负父亲和武夷诸先生培养,18岁参加乡试,拔得头筹;次年赴临安参加礼部会试中举,而后又到集英殿接受殿试,获得三甲第九十名,赐同进士出身。22岁时朱子再赴朝廷参加会试,被授予左迪功郎,外放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主簿。

      (二)武夷山是朱子的成就地

    朱子一生“仕宦九载,立朝四十六天。”更多的时间是奉祠武夷山下,著书立说,传道育人。他曾说过:“绝意仕途,以继二程绝学为己任,奋发读书著述。”朱子几乎著作等身。著有“经史子集”26部140卷2000余万字,其中主要著作都是在武夷山完成或打下基础的。

       朱子在继承孔孟儒学的基础上,融合了“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理学家的思想元素,集成诸子百家之精义,扬弃了佛道的学说,创立了具有哲学意义的新儒学,建构了以“理”为中心囊括自然、社会人生整体性的“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思想体系,从形而上的思维高度反思人伦的存在价值、文化的生命意蕴和道德的永恒力量。

      朱子直承孔孟之道,又发展了孔孟之道。他回答了价值理想的挑战、外来文化的挑战、理论转型的挑战。从哲学上分析,他创立了“本体论”“心性论”“认识论”和“修养论”,把儒家学说提升为天道,将儒学化为体用合一的内圣法则,使孔孟之道系统化、理论化;从文本上分析,他将“四书”代替“五经”,重塑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格局,特别是元代开始,他的《四书章句集注》被朝廷钦定为开科取士的标准典籍,朱子文化也就成为当时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时代精神的表征,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信仰世界。

      朱子在教育、文学、史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所以他不仅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还是伟大的教育家、文学家、文献家、史学家、书法家。

      (三)武夷山是朱子文化的交流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武夷山文化遗产的评价中指出:“这里是中国古代朱子理学的摇篮。作为一种学说,朱子理学曾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达很多世纪,并在哲学和政治方面影响世界很大一部分地区。”

      朱子十分重视通过教育的方式传道授业,造就人才,化民成俗。他既兴办官学,又钟情于书院,一生与他相关的书院有64所,亲手创办的有4所,“武夷精舍”就是其中的一所。他一生亲手教过的学生成百上千,按陈荣捷教授考订有名有姓的就有488人。他们接受朱子理学的主张后,从武夷山出发,肩负使命,传承薪火,将新儒学遍播全国及至海外。

       朱子还重视化民成俗,教化百姓。当时建阳是全国图书印刷中心之一,朱子的书籍流传甚广。西方学者狄百瑞把朱子的教材收纳为:1、《小学》,作为学习的最基础的教材;2、《乡约》,广涉乡民之间基本社会关系的交际交往;3、朱子文公类,对一些特科领域的地方事务及人际活动的指导;4、《白鹿洞书院揭示》,基本学校教条;5、《朱子家训》,家庭生活礼仪与传统礼仪;6、《四书集注》,反映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与理想;7、《经筵讲义》,为统治者所谈基本讲义;8、《近思录》《旧书》,入门及成圣贤之序;9、《伊洛渊源录》,新儒学的学说本源;10、《通鉴纲目》,修正《资治通鉴》立正统人心;11、《学校贡举私议》,所有为学之要旨。朱子的著作远不止这些,内容丰富,覆盖人伦、文化道德的方方面面,给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命运以“终极关怀。”

       朱子还十分重视讨论、辩论,交流各自研究心得,发展学术思想,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他与张栻“长沙论学”,与陆九渊“鹅湖之辩”,与吕祖谦共编《近思录》,与浙江永康学派陈亮开展了长达十余年的“义利王霸”论辩。“武夷精舍”落成后,还致函陈亮邀他前来,“承许见故,若得遂从容此山之间,款听奇伟惊人之论,亦平生快事也。”朱子曾经说,“过我精舍,讲道论心,穷日继夜。”

      朱子之后,无数圣贤大儒或者踏访武夷山水,寻找朱子足迹,揣摩朱子的思想;或者在武夷山中设立书院,传道授业,继承和发展儒学的道统,武夷山成了“道南理窟”。改革开放后,武夷山更是不间断开展朱子理学的研究和讨论。诸如举办“朱子文化节”“朱子国际学术研讨会”“重走朱子之路”等活动,并在武夷学院设立了“中国宋明理学研究中心”,推出了不少研究战果。前不久,世界朱子后裔联谊会还在武夷山设立了“秘书处”。真应了蔡尚思教授的那首诗:“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理行天下


朱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的文脉,也是海内外华人的文缘,更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的文明,理当“理行天下”,传承发扬。从武夷山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应当把握和处理好三大关系。

(一)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武夷山属于世界,全人类同有共享。”这是武夷山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口号。“世遗”申报验收时,联合国专家莫洛伊博士题词:“武夷山是中国人民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永久象征。”申报“世遗”成功后,武夷山更是走上了依法保护、制度保护、科学保护、全民保护、合理利用的道路。2002年5月31日,省人大通过了由省人民政府提请的《武夷山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2017年,南平市人大得到立法权,第一部法规就是颁布实施《南平市朱子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列入保护的朱子文化遗存共计140处(国保2处、省保11处、县保52处)。馆藏可移动的朱子文物23件(一级1件、二级2件)。如果说这些条例的颁布为朱子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那么国家公园的设立则为保护提供了制度保证,并与国际接轨。武夷山开工建设的“世遗”工程包括景区道路的控制、汽车尾气达标的排放、智能化管理、逐步实现资源保护数字化、网络进程智能化、产业整合化,使武夷山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利用能够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进行。

武夷山的实践告诉人们,在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保护和利用是辩证统一的。毫无疑问保护是第一位的。保护就是最好的传承与弘扬,世界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唯一的,特别是文化遗产的价值更是依附遗产本身而存在的。加入《世界遗产名录》,就是以国家的名义履行承诺,不仅是信誉,更是信用。作为遗产所在地的政府负责保护的职责和使命,保护好遗产是最大的政绩和功德,绝不能把“遗产”变为“遗憾”,那样就是历史和人类的罪人。保护不好,利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另一方面来说,合理利用又是保护世界遗产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合理的利用,才能更好地挖掘其内涵,彰显其价值,分享其效益,把遗产地居民的利益与遗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优化保护的环境。不讲利用的保护是无力的保护,那样遗产管理将陷入自我封闭、被动孤立的境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通过的《关于在国家一级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建议》和2002年发表的《世界遗产布达佩斯宣言》都强调努力在保护、可持续和发展之间寻求适当、合理的平衡。还应当指出,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果,在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其成果都有可能成为今后的世界遗产的候选对象。这是传承发扬的最高境界。

(三)处理好“物化”和“活化”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夷山改变了朱子文化传承弘扬“老三篇”的做法,即开一场研讨会、出一本论文集、祭扫一次朱子墓。武夷山市委市政府贯彻南平市的“一区五工程”工作方案,即创建“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保护、学术、传播、教化、交流”工程,加强了朱子文化传承与发扬的“物化”和“活化”。

“物化”方面,兴建了武夷书院、考亭书院、云根书院、朱子雕像,文化广场、朱子故居、五夫社仓、朱文公庙、延平书院等一批建筑还在建设中。值得指出的是,“物化”的项目都是由国家顶尖团队和专家设计,参照史籍资料,力求原址、原貌、原来风格。武夷书院是依据清代董天工《武夷山志》中的原图,按照宋代风格在原址上复建的。建设时对清末民初遗留的残墙予以原样保留,以体现当年书院的痕迹。而考亭书院复建前专门重印了明代《考亭志》,作为决策者、设计者和建设者必读之书。新建的朱子雕像由中央美院的专家团队设计,遍求专家学者的意见,力求还原一个大家首肯的朱子形象。

“活化”方面,结合时代特点,面向群众喜闻乐见,恢复完善了朱子祭祀大典,并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全社会推广了朱子的“敬师礼”“成人礼”“婚礼”等,引领时代社会新风尚。编导了以朱子诗歌、格言、家训为主要内容的大型歌舞剧《朱子之歌》,拍摄了《武夷棹歌》《朱熹》《大儒朱熹》等电影、电视专题片在权威媒体上播出,组织海内外大学生“重走朱子之路”,扩大了朱子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

武夷山实践告诉人们,在朱子文化的传承发扬中,“物化”与“活化”是辩证统一的。文化就是化文,既要注意“硬化”,又要注意“软化”。朱子文化虽然是意识形态,看似无形,却需要有形的形态和载体来支撑,只有“物化”再现遗存,建设标识,才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产生庄严感与仪式感,于“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教化。同时只有“活化”,复活精义,让其价值理念深入生活,内化为心,外化成俗,真正实现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三)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朱子文化博大精深,横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巨著煌煌。“守正”首先就是要挖掘梳理其精华,把那些经过时代检验符合社会潮流,得到人民认可的经典元素、优秀因子凸显出来,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提炼朱子文化的精华要义必须坚持:第一,哲学性。哲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概括与总结。朱子文化本身就是以天理为核心的人本哲学,是哲学化的孔孟之道。从哲学上把握朱子文化,就能够给人们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明白其“所以然”。我们可以从朱子的本体论、心性论、认识论和修养论(功夫论)等方面来提炼朱子文化的核心理念。第二,地域性。朱子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各地传承发扬各有不同的定位。这样既可以避免“千地一面”,又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闽北文化专家吴邦才先生给武夷山五夫镇朱子文化核心理念是:“格物穷理,致知力行,忠孝廉洁,继往开来。”既贴近朱子在当地遗存的实际,又开挖了朱子文化的精华,同时为“五夫”文旅结合找到了重点。朱子父亲入闽第一站的政和则突出传承朱子孝道思想;朱子晚年寓居的建阳则突出传承朱子的书院教育的思想;朱子幼年所在的建瓯市,则突出传承朱子启蒙教育思想;朱子拜师李侗的延平区,则突出传承朱子探索真理的思想。总之,各地根据朱子具体遗存和思想脉络,因地制宜发扬光大朱子精神,形成“万紫千红”的格局。第三,专业性。朱子是位“百科全书”式的伟人。各行各业都可以从各自专业出发,挖掘其思想精华,提炼核心理念加以弘扬。纪委驻南平市政协机关纪检组专门总结了朱子思想和实践,编写《朱子廉政文化读本》,对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核心理念的梳理,还要注重原则性和时代性。清华大学国学院陈来教授将朱子文化当代价值概括为:“存天理”“道问学”“尊经典”“贵主敬”“行公道”“明家训”六个方面。

朱子文化传承与发扬更要注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要“热起来”,还要“火起来”。内容上创新要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源泉和不竭的涵养。要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现实重大课题,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关怀现实人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手段上形式上创新,既要注重教化式、仪式感,更要追求形象化、多维化,特别要与互联网新闻媒体融合,让朱子文化跨越时空,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近年来,武夷山等地编写《朱子文化简明读本》系列,作为校本教材进入学校,应用虚拟技术制作朱子文化VR项目初步建成,“大话西游”文创团队打造“卡通朱子”文化IP,完成动画短片逾50部,实现线上超3亿次传播,线下开发特色IP近70项;朱子门户网站建立,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

武夷山的实践告诉人们,在朱子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守正”是基础,唯有“守正”,道统才能延续,路虽远而始终坚定,叶障目仍心中一片清明。创新是动力,唯有创新,文化才有生命力。我们应该明白,复兴不是复古,守正不是守旧,同时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创新不是刷新。任何经验主义对待朱子文化、教条主义对待朱子文化都是没有前途的。既“守正”又“创新”,才能让朱子文化辉映民族复兴的历史星空。

(本文原载于2021年8月5日等武夷微发布、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