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2 09:4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方彦寿


·朱子文化论坛专题· 

朱子学由闽入台的传播路径

                 

方彦寿

 

 

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三国孙吴时,大陆人民已成批移居台、澎。康熙二十二年(1683)统一台湾后,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闽台”合称,两岸一体,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

据乾隆《台湾县志》记载,朱子当年登临福州鼓山,曾占地脉并留下预言“龙渡海矣,五百年后,海外当开大郡。”志书编者认为“今台入版图,适符其数。”[①]也就是说,朱子在五百年前,已经预见到海峡之东将有“大郡”崛起。说这话的朱子,可能本人也没有想到,他的学说,他的思想,在他身后,也如蛟龙“渡海”,并在这座后起的“大郡”得到广泛的传播。

2012年4月3日,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台北遥祭黄帝陵时表示:台湾文化思想是由朱熹的“闽学”,经郑成功、陈永华来台开科举、设学校而广为流传。[②]

在郑成功、陈永华之后,朱子学又是如何进一步从福建传播到台湾的?

 

    一、朱子学随书院教育制度由闽入台

 

从晚宋起,朱子学成为官方哲学,影响中国和东亚近800多年。明清时期,朱子学与书院教育制度和官办儒学一起传入台湾。其中,对朱子学的传播产生重大作用的,是分布全台各地的书院。

作为著名教育家,朱子在各地创建、修复和教学的书院达60多所。在他曾任主簿的同安,因朱子曾赴金门岛上视察,后人在此建造了燕南、浯洲、金山和浯江等书院。同治《金门县志学校志》开篇就说:昔朱子主同安簿,观风海上,金门亲沐教化,故文章气节代有其人。而有明科目之盛,尤甲于上都。

朱子在此曾留下了一首题为《次牧马侯祠》的七言律诗[③]。在诗中,我们看到朱子到浯洲视察和讲学,受到了岛上民众的欢迎,出现了“殷勤父老远追随”的感人场面。朱子“开海滨之邹鲁”的历史功绩,对金门此后的文化和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由宋至清,金门出现了一批以理学知名的学者,如宋末有丘葵、明有张应星、洪受、陈荣选、蔡复一、许獬和杨期演,清有张星徽、卢安椿等[④]。燕南、浯洲等书院之建,就是朱子遗风的体现。

    浯江书院位于金城镇西门,由金门县丞卢国泰创建于乾隆四年(1739),此后历经多次重修。朱熹之后,又有他的私淑弟子,浦城籍的大儒真德秀于宋嘉定十年(1217)任泉州知州。因海盗猖獗,曾到浯洲巡视,建立要塞,公余也免不了在浯洲讲学。在金门人士所编写的金门《五字经》中有“大儒宋朱子,弘教设序庠。文风渐蔚起,教化百世昌。夙称古邹鲁,文武名俱彰”,反映的就是这一段历史。

从朱熹在同安主簿任上视察金门,到后人建书院和文公祠纪念朱子,这是朱子学传播台澎和金门的一条线路。这条线路,可以说是由朱熹本人开其端,金门后学承其绪。值得一提的是,1968年12月16日,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赴金门,在浯江书院朱子祠内讲述“内圣外王”的朱子之学。其夫人胡美琦女士,则依照台湾故宫博物院的藏品精心描摹了一幅《宋徽国朱文公遗像》,赠送给浯江书院。

2010年元月15日,我作为《朱子文化》杂志主编,曾随南平市“朱子文化”参访团一行10人,在此书院中与台湾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促进会朱茂男会长一行,联合召开“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系列活动筹备会”,有幸得以在此书院中放飞思绪,徜徉古今,在书院建筑的一砖一瓦之中寻觅先哲的足音……

从朱子学的产生摇篮武夷山到闽都福州,再跨海而东,是朱子学传播台湾的另一条线路,也可以说是主要线路。

晚宋,朱子学上升为国家学说,书院这一教学机构也取得了与官办学校同等的地位,从而起到了补充官学并逐渐取代的作用。明清时期,在以“闽学”治台的政策导向中,朱子学与书院制度也传承到台湾,并由此形成闽台书院讲学的优良传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平定台湾。当年即创西定坊书院,拉开了台湾兴建书院的序幕。此后在台湾兴建的60多所书院中,康熙五十九年(1720)分巡道梁文煊创建的海东书院,是台湾历史上最著名的书院。乾隆年间,已有“全台文教领袖”[⑤]之誉。海东书院在传播朱子学方面,最突出的有四点。一是“选内郡”,即选择省内各府的“通经宿儒”即精通朱子闽学的学者来书院担任教师,并扩大书院招生名额;二是制定《海东书院学规》,将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和朱子门人程端蒙、董铢的《学则》移植到海东书院,作为书院诸生的学规。三是“务实学”,提倡“明体达用、成己成物”的儒家学说。四是远绍朱熹考亭书院,近仿鳌峰书院崇先贤之例,在书院内辟五子祠,奉祀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二程、张载和朱熹,以明学统。

以海东书院为代表的台湾书院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以传播闽学的福建书院由山林向都市,由海峡之西向海峡之东跨越的历史。这种跨越表现为,跨海而来的福建官员和学者共同努力,成为台湾书院成功办学的关键;福建书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办学模式在台湾书院建设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在以闽学治台的政策导向中,以朱子为代表的闽学是台湾书院教育的一面旗帜。

  

       二、朱子学通过民间渠道由闽入台

  

    通过民间传播,是朱子学传入台湾的又一重要渠道,而移居台湾的福建、广东两省的朱氏后裔、宗亲则是推动这一传播的一支重要力量;而被称为是“朱子理学普及版”,将高深的朱子理学俗解为“日用常行之道”的《朱子家训》等朱子文化普及读物,则是他们传播朱子学的主要内容。

现居住在高雄市前镇街朱家村的朱氏后裔,他们的先祖朱孝生于清康熙年间从福建漳浦县棒桥乡金浦迁台,现在高雄被尊为三大家族之首。在高雄湖内乡,还有明朝皇室的最后一位亲王宁靖王朱术桂的墓。他曾在郑成功军中任监军,郑成功退守台湾后朱术桂亦前往避乱。郑克塽降清时,朱术桂与五位妃子相约自杀,书绝命诗一首云:“艰辛避海外,总为数茎发。于今事毕矣,祖宗应容纳。”而后,“毅然抱大节以陨”[⑥],后人建有“五妃庙”祀之。朱术桂因此被称为是“明末最有气节”的皇裔。其后裔,居于高雄路竹区竹沪里。

而在新竹县关西镇石光里,则有清乾隆间入台的朱子后裔朱昆泰秀成一族迁居于此,在此繁衍、生息。据《台湾朱秀成公族谱》记载,他们是朱熹长子朱塾的后裔。朱熹十一世孙朱万五是福建宁化县石壁乡人,出仕广东潮州,后迁居到广东丰顺县。其后裔朱秀成(1760-1846年),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赴台,为入台开基始祖。

朱秀成入台后,以“紫阳世泽源远流长,秉承祖德敦崇明伦”为家风,以《朱子家训》教育后代,率其子孙胼手胝足,开山垦荒,奋斗打拼了一百多年,枝繁叶茂,家声大盛。“他们事双亲至孝,对宗族至尊,对民族、对国家赤胆忠心,大义凛然,为官清正,爱民如子。忠孝节义为立身之本,谦恭礼让为积德之门……”[⑦]

《朱子家训》即近年以来广泛流传于海内外的朱熹的家训。此文虽短短317字,但却精辟地论述了父慈子孝、兄弟友善、夫妻和睦等正确处理家庭关系,和建立和睦家庭的道德准则。

在台湾,以《朱子家训》为教材教育子孙的,并非仅限于朱氏的子孙。据连横《台湾通史》记载,清乾隆间,金门郑崇和(1756—1827),祖籍同安,年19时赴台,在淡水厅竹堑(今新竹)读书,并在此成家。他“好宋儒书,尤守《紫阳家训》,及门之士多达才。”[⑧]这里所说的“紫阳家训”,即《朱子家训》,因朱熹号紫阳,故有此称。郑崇和以《紫阳家训》教育后人,其子郑用锡、侄郑用鉴均为清中叶台湾名士,相继担任过明志书院的主讲,哥哥任山长八年,弟弟更长,三十多年。所以《紫阳家训》在明志书院中也得了传播。用锡郑用鉴二人任教过的明志书院,还是全台唯一一所仅祀朱熹的书院,今仍存“明志书院紫阳朱夫子神位”的牌匾。

台湾的朱氏后人则对《朱子家训》怀有深切的情感。他们为了推广《朱子家训》,把家训印制成方便携带的名片样式,向社会各界传播。台湾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促进会朱茂男会长邀请福建著名作曲家骆季超先生将《朱子家训》谱上曲,在两岸传唱。他们常说“我们家族是一代大儒、理学宗师朱熹的后裔,是永远的书香门第,不论环境如何,都不忘《文公家训》”。[⑨]

  


     [] 载该志卷十五《杂纪·丛谈》,中国地方志集成·台湾府县辑》第三册,第315页。

     [] 《海峡导报》驻台记者4月4日报道。

   [③]明)洪受《沧海纪遗》,转引自郭尧龄《朱熹与金门》,金门县立文化中心2003年版,第34页

     [] 台湾)董金裕《朱子与金门的教化》,载《朱子学新论》,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 (清)觉罗四明《改建海东书院记》,《台湾教育碑记》。

     [] (台湾)连横《台湾通史》卷二十九《列传·宁靖王》,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513页。

     [⑦]  (台湾)朱柳湘《新修族谱序》《台湾朱秀成公族谱》,台湾朱昆泰秀成公家族管理委员会编印,2011年。

     [] (台湾)连横《台湾通史》卷三十四《乡贤》,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676页。

      [] (台湾)霍慧珍《亲情比酒浓——2009丰顺/武夷山寻根之旅》,《朱子文化》2009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