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7 12:2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张建光



夷 师 道

 

张建光

 

 

朱子业师七位,分别为师、严师、本师、良师、明师、导师和贤师国代生在其著作中如是写。此语,顿生非读完全书不可之意

国代先生写得很有特色选择朱子七位老师为对象重点探究朱子业师的人格修养与教化精神抓住讲人、叙事、理三大要素围绕德行、学问事功三大块而展开去探究思想者的思想来源思想形成与思想结构以及考察这些思想在学术教化、政治教化、人教化方面所产生的效应以此揭示师道传承及其演进的文化意涵”。

你可以把此书作为人物传记来读了解老师们的身授业仕宦、讲学、著述、交游等诸多情况了解老师们在国家政体危机、文化危机的两宋之交身在庙堂扶持江山社稷挽狂澜于即倒人处乡野独善其身表世范俗既使种瓜卖药仍然心忧天下志在道学你也可以把此书作为理学诸师虽然在理论上未有很大建树但他们师崇孔孟富有知性探索生命体验、布道教化的实践特别是对朱子的学术思想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素与逻择思维书中对理学的概念和论既有献实证的引述,又有思想义理的阐析,还有相关问题的考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本宋代理学的通俗发展展示了新儒萌芽发展的全过程而我更倾于把此书作为“师道”的专著来读看看七位业师怎样对朱子传道、授业、解惑窥探朱子思想人格形成的秘密领略师道的底蕴和风采

——韦斋朱松先生朱子一位人生之师,兼父之爱与师之教于一身他没有将孩子送官办学校而是让其在民办家塾、书堂和精舍学习更多是带在身边言传身教早早为儿子树立人生目标,送五岁朱子入学就傅望其成就“儒者事业”他曾托同窗李侗购买大本《论语》《孟子》课本,为后来朱子”为自己学说主干产生了前导性的影响他的金言行和手书讲解《昆阳》的举动幼小的朱子早早下了忠孝节义“尊王攘夷”的爱国主义种子他的辞章诗文之学更让朱子“笔力杠鼎”诗步天下而他临前深思熟虑选择先生更显得慧眼识人、高瞻远瞩

严师——屏山刘子翚先生这位三十岁就号“病翁”士大夫“文辞之伟足以惊一世;精微文学静退之风显以发蒙蔽”朱子十六岁行冠礼先生字以“元晦”与父亲所取之名恰好阴阳互补临终之际开示门户将生平绝学以“不远复”三字符传授告诫迷途速返克己复礼从此朱子所居书斋皆为“复斋”并形成“圣贤千言万语只是使人反其固有而复其性”的思想先生给朱子的教育是全面的私塾“六经堂”之名就说明了一切钱钟书大师对屏山先生的诗歌造诣给予充分肯定清代学者李廷珏说道:“先生之学得朱子而集成朱子之学由先生以驯致

本师——白水刘之先生先生人生可谓传奇关系与朱子最为亲密——翁婿关系朱子参加会试填写的籍贯与乡试不同而是“建阳县群玉乡三桂里”此时朱子已经完婚因此以岳父所在地报之岳父“少以乡举入太学”竟然捐弃录牌南归“躬行信义洽于乡邻,因种“萧屯瓜”出名,被人誉为“种瓜诚有道岂无术?”后被朝征用但与“秦丞相(秦桧)议不合而去”先生对圣贤经典多有独到见解所以朱子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引用白水先生的解说就有三例《宋史》说:“熹之得道自勉之始

良师——籍溪胡宪先生朱子说:“从三君游而籍溪先生为久”他从学于“湖湘学”创始人也是叔父胡安国先生但一生跌宕却又矢志道学乡试拨贡省试却不第于是回乡“力田卖药”。因朝廷高层十多位“部级领导”推荐终以得赐“进士”身份“添差建州州学教授”老师以《论语》开课“日进诸生训以为己之学诸生始而笑继而疑继而视其所以修身事接人无一不如其所言遂以悦服先生所擅长的学问应是叔父所研究的《春秋》。可他却搜集数十家《论语》解说,写成《论语会义》。朱子从中受到启发,“遍求古今诸儒之说,合而编之”,作《论语集解》,再作《论语集注》,训诂精当,义理深长。后人评价,朱子从籍溪先生那里“尽得其言行之美而又日进焉,今遂为世儒宗”。

明师——直阁范如圭先生。先生的生平后人用一首诗概括:“早从安国事丹铅,受得春秋一编。秘府岂宜充宾馆仇人谁可共腥膻!书移奸桧情辞状奏掇名臣谏牍联。郄忆当时谒告后,杜门寂寞十余年。”直阁范先生自幼师从舅氏胡安国,“乡举,会试皆第一”,本可连中三元,却因抗金立场被“乙科”。入馆阁后,坚决反对用秘书省作为宾馆安顿金国使者。秦桧入相,直阁范先生移书于他,引古论今,慷慨陈词,“力抵和议”;他还同朱子父亲等主战派联名上书反对议和。结果遇到秦桧的打击,被迫请祠返回建阳,“由是历十载,三为祠官”。朱子求学于范先生从“环溪精舍”始,时间跨度至少二十年。问学范围“既有经典解义,又有为学方法”,其中《论语》的“忠恕一贯”,《大学》的“絜矩之说”和“胡氏春秋笔法”等问题,朱子反复请教,获益终身。至于范先生的抗金主张,广嗣建储,屯田大计,则给朱子以政治启蒙。

导师——延平李侗先生。国代先生把朱子初次拜见李侗先生,比作孔子问礼于老子。两位圣贤一时皆未碰撞出思想火花,“但两位好学者虚心学习,却形成刚柔相济的圆融态势,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磨灭不了的烙印。”束景南先生指出:“李侗对朱熹的初教,一是以‘道亦无玄妙,只在日用间着实做功夫处理会’,批评他就‘里面体认’的禅家参悟;二是‘以只教看圣贤书’,批评他的耽读佛老和儒佛老三道同一的思想;三是以‘义利公私’判儒释,批评他对佛老的好同恶异,包含了划判儒释‘理一分殊’思想。”钱穆先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指明“朱子于延平,则实有薪火之传。”人们把李侗指明青年朱子的人生走向,通俗为“逃禅归儒”。许多学者并不同意此说,至少以为不够准确。他们认为朱子思想这次飞跃,实际上是“从关注个体生命的存在与意义为中心的思路中拔脱了出来,转而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决定人类整体命运的社会存在问题上。”李侗先生对朱子的影响最为准确的文献资料,莫过于朱子亲自编定的《延平答问》。它既是对李先生学术思想的总结,为不立文字的老师建立理学思想巨碑,又是反映李先生授业解感的传道精神和朱子思想嬗变的过程和轨迹。《延平答问》反映了师生围绕“四书”“五经”的框架而展开的学术讨论,按钱穆先生解说:“其意实欲融贯古今,汇纳群流,采撷英华,酿制新实。”朱子对李侗先生的印象初见的“却是不甚会说”,进而“尽弃所学而师事焉”,进而从邓迪形容先生“冰壶秋月”联想到黄庭坚喻周敦颐“光风霁月”,进而将李侗先生从祀孔子。国代先生慨叹:“李侗先生进入国家祀典,文化意涵深矣”。

贤师——端明黄中先生。在诸师中,朱子从学时间最短,仅为旬日,但却是他四十七岁“执礼问学”。黄中从学于“程门立雪”的主角之一,也是乃舅游酢。考入太学,以右修职郎的官职参加科举,廷试第一,却被调为一甲榜眼。他为官正直,不附权贵,“官州县近二十年。”隆兴二年四月,六十九岁的黄中,享受高套退休待遇。谁知七十五岁又被孝宗皇帝复招入朝,落致仕,任兵部尚书兼侍读,从二品,老儒登阙,尽臣职分。乾道七年,黄中当面向皇帝“从容乞身以归”,再度致仕告老回乡。此时朱子学问蔚为大观。但与君王打交道,朱子缺乏经验,而这恰恰是端明先生所长。朱子在拜师信中将自己言行与达尊黄老先生相比,表达要“进于门人弟子之列”,希望成为孟子那样的“大丈夫”,做具有独立人格,具有自我尊严,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以天地为情怀的“大人”、君子。朱子从瑞明先生那里讨教了许多礼的知识引发了晚年修《礼仪经传通解》之举使他的学说以”为本体以伦理之“礼”为外在规范以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为终极关怀的“理本礼用”的特点更为鲜明而突出

朱子诸师统而观之拥有许多共同点:第一皆是武夷山下人“五夫三先生”自不待说各自所取之号俱是武夷山水之名刘子翚以家居的屏山号之胡宪以自家门前的籍溪名之而刘勉之则以五夫的白水称之李侗、黄也是闽北籍属于“大武夷”。朱松虽然祖籍徽州婺源但朱子自称“居闽五世遂成建人诸师之道可谓“武夷师道”第二皆是学有渊源朱松临终前嘱咐朱子“五夫三先生”“其学皆渊源吾所敬畏吾既死汝往父事之而唯其言之听则吾死无恨矣!”诸师之中除刘勉之无意科举外其余从学名师大贤且经过层层考试成为天子门生进士及第就是白水先生后来也被朝廷作为“聘士”美籍学者田浩先生认为朱松将儿子教育委托“五夫三先生”就是直接把他们的学问渊源同“二程”学说联系起来了七位先生个个都是饱学之士且都是师宗孔孟热衷二程学说他们都以续道统为己任以应时事而发新局面第三皆是志同道合本来诸师之间关系密切有的是同事有的是同执有的是同族他们中有亲缘、学缘等关系诸师来往都以朋友相处更主要的他们都是人中君子斯文在不仅拥有相同的思想渊源还有共同的政治主张矢志忠君报国中兴道学甚至仕途上也共同进退朱子曾回忆道父亲与范如圭先生被秦桧迫害“即罢而归又与公同日舣舟国门外其相与期于穷死守之意晚而愈笃”七师与朱子教学生涯让我们更深入理解“师道”的内涵与外延懂得何以为良师何以为高足体会“师道”的神圣和亲切

师道是天“师者乃凭借自身的思想、知识、道德引导他人走向完善进而传播与引导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的人”而道者乃贯穿天、地、人、万物的本源及宇宙的普遍法则为师有道就是得天道、地道、人道合一的道德人格和专业知识“修己以安人”造天下有用人才从而赢得社会和学生们的尊重故称为“大先生”汉代就有“天地君亲师”的提法到了清代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突出了“师”的地位和作用成为祭祀的主要对象这一做法同时兼顾了自然界与人文世界全面安顿了中国人的世俗日常生活是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和象征符号在中国人眼里“师”之重如生命人有三命一为父母所生之命二为师造之命三为自立之命父母生其身而师造其魂而后自立其命所以师者再造父母也因此古人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师道是河韩愈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第一师道与治道是一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能责在于务学“师道不尽则不足以尽君道”“教是传道学是承道教学就是道的传承”于是有了道统之说陈来教授指出:“儒家有一个核心传统而这个传统所代表的精神价值(道)是通过一个圣贤之间的传承过程(传)而得成其为一个传统(统)的因而精神传统的延续及其作用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一个受者之间的口授亲传的传递过程和系统”其谱系之大致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轲之死不得其传”“师道绝塞黄榦指出:“孔孟之道周程张子继之周程张之道文公先生又继之此道统之传立万世而可考也”师道有如长河后浪逐前浪奔流不息圣贤君子继往开来“一以贯之”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师道是亲朱子的门人曾注意到“五伦”中没有“师”的内容,便问:“人伦不及师何也?”朱子回答“师之即朋友而分则与君父等朋友多而师少以其多者言之”这一回答耐人寻味一方面师就“势分等于君父”因而师道尊严必须“隆师”程颢感慨:“异日能使尊严师道者吾弟也”程颐不像大程给学子感觉到“如坐春风”那样而是“严毅庄重”给太子上课要求太后“垂帘听课”同时为师不站而坐以示尊师重道另一方面朱子又告诉学生师与友同类师生之间“亦师亦友”甚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学相长朱子诸师确实如此作为严师的屏山先生为十岁的学生吟道:“荒寒一点香足以酬天地”其诗标题称朱子为“元晦老友”至于白水先生将爱女许配给朱子使师生关系亲上加亲读《朱子诸师考释》不仅感觉到师道的神圣更会体会到那并非血缘又胜过血缘的浓浓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