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30 09:4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马照南


羽翼斯文看建州

 

马照南

 

 

初春建州,春风扑面,清爽怡人。和煦的春风踏着轻盈的步子,吹绿了山,吹绿了水,吹得古城万象更新、姹紫嫣红、一派生机。我们入城,映入眼帘的是许多“千年建州、理学名城”的鲜红标识,各个街道也悬挂着嵌着这样标识的大红灯笼,弥漫着浓郁的文化古城气息。

福建省名的“建”来自建州,而且这里还有与孔子齐名的朱熹(朱子)。朱子与建州有着深厚渊源。朱家入闽,首选建州, 入籍建州,定居建州。作为闽北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建州幅员辽阔,隶属有建安、瓯宁、建阳、崇安(今武夷山)、浦城、政和、松溪等县。建州“独得天地之英华”,物产丰饶。北苑贡茶名闻天下。宋代欧阳修就有“万木寒痴睡不醒,唯有此树先萌芽”“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的诗句。建州文化教育发达,读书风气很浓,史称“家有诗书,户藏法律”,历史上产生1158名进士、6名状元、10名宰辅大臣,是中国出过“千名进士的名县”之一。

美丽富饶、文化昌隆的建州,吸引了“世代业儒”的“婺源著姓”朱家。朱家远祖是孟子同乡,在婺源已繁衍生活八代。朱松中了进士,赴任政和县尉之际,朱森朱松毅然将家中百余亩田产抵押,举家迁至建州政和。朱松“喜建州山水佳胜,遂筑精舍于环沙之上,迁居焉”。朱子以建州建阳籍考中进士,他晚年在《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后序》写道:“先吏部朱松於茶院为八世孙,宣和中始官建之政和,而葬承事府君朱森于其邑,遂为建人。于今六十年,而熹抱孙焉,则居闽五世矣。”《福建日报》曾以 “居闽五世,遂为建人”发表文章。新版《辞海》这样表述,“朱子,祖居婺源,出生福建尤溪,定居福建建阳。”这与朱松朱子父子自称“建人”(就是福建人、建州人)是符合的。

朱子幼承父教,得家学之传。朱松很早发现朱子与一般小孩不同。当他指着天,说这是天。4岁的小朱子居然问他道: “天之上为何物?”感到震惊的他一时竟不知如何作答。朱子5 岁读《孝经》,就用细稚的声音给父亲诵读“黄香温席”的故事,还在书中题写“不若是,非人也”。朱松喜不自禁,高兴地写诗记录:

黄香卧讲肆,日芜五亩园。

儿诵声尤雏,未厌咽耳喧。

山如黛,双溪合流,平阔的江面诗意般绕城而过,溪水闪烁着金光,奔流远去。记载中,环溪精舍是朱家在建州的住房,也是少年朱子的读书处。精舍环溪临江,江边有沙滩。800多年过去,已找不到昔日的环溪精舍、画卦洲踪影。

朱松一生清贫,迁闽近二十载,多是寄居官邸或朋友家。因他主张抗金,受到秦桧迫害。“无须志四方,教子求寡过。”无意仕途的他,就是想全心教育朱子。

微信图片_20220901111101.jpg

朱子雕塑

人们常常感叹朱子思想博大精深。除了他的天赋,与其父的教育有直接关系。朱子曾说过他少时读《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读得很辛苦。在父亲督导下,他以“圣人与我同类”的坚定志向,刻苦读书思考,“十年寂寞抱遗经”,苦读《四书》,甚至接触更多更深的学术经典。尤溪和建州都留下了朱子“沙洲画卦”的美丽传说,让人联想到少年朱子或许就已接触了解了《周易》。一代哲学大师朱子的《周易本义》《四书章句集注》,他的“太极无极”“理气论” “致知论”,构筑起令人惊叹的“致广大尽精微”的哲学架构,就是在建州铺垫了最早的基础。

朱松还带着朱子四处游学,到州学拜访理学名士,赴松溪的湛卢山、福州、闽清、永泰、沙县、连江等地广泛接触自己的同学,拜访学者,讨论时事和学术问题。朱子随父同行,认真听讲,增长见识,拓展了视野和心胸。这些“无字之书”,对朱子的成长很有裨益。

环溪精舍,书声琅琅,灯火不熄。聪明颖悟、领悟力极强的朱子,学业大进。诗词文章,已透显出非凡的功力。学者们称赞他“少喜作诗” “笔力杠鼎”。名儒范如圭讲授《礼记·大学》,为其超强的理解力感到惊讶不已。朱松也禁不住夸儿子。朱子12岁生日那天,朱松高兴地买了北苑茶“龙团凤饼”,提笔作诗:“骎骎惊子笔生风,开卷犹须一尺穷。”

朱子在建州时,发生了影响他一生的大事。1143年,朱松忧愤成疾,不久人世之际,他谢绝了弟妹和舅子的再三邀请,而是把自己妻子儿女托付给好友刘子羽和“学有渊源”的刘子翚、胡宪、刘勉之,让朱子到崇安五夫,跟着他们继续学习。4年后,朱子又回到熟悉的建州参加科举考试,当年建州贡院的主考官蔡兹评阅这位青年学子试卷,爱不释手,赞叹曰: “他日必非常人!”

次年, 朱子中进士,虽然有赴同安等地任职,但更多时间是讲学、做学问,也常常回到建安,会见李侗老师和他的儿子李信浦、学者官员陈俊卿、汪应辰、韩元吉,还有少时的朋友袁枢等。朱子和他们志同道合,诗文唱和,保持着终生友谊。朱子对建州十分眷恋,他和他的父亲一样,认定建州是朱家的福地,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福地。晚年他十分强烈地希望回建州定居,特别是临终遗嘱:回归建州。朱子去世后,三子朱在携朱子长孙朱鉴迁回了建州。由此,建州成为朱子长房、三房裔孙最主要的居住地和聚集地,并由此散枝开叶。朱子后裔在建州, 世代繁衍生息,人才辈出。

朱子去世9年,“庆元党禁”冤案平反。朝廷肯定朱子思想为正学,尊朱子为“朱文公”,《四书集注》被列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材。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诏令天下孔庙升先贤朱子为“哲”,进入大成殿“十二哲”之列。春秋之后2000多年,进入孔庙大成殿的,唯有朱子。华夏文化,朱子孔子,深受世人景仰。

建州作为朱子故里和裔孙主要居住地,独特地位,受到朝廷高度关注。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朝廷下诏在建州兴建朱文公祠。明景泰六年(1455年),仿山东曲阜,建立五经博士府。朱子长房裔孙被授予世袭博士官,春秋每年两次的盛大祭祀典礼,绵延不息。

建州,还建成宋代以来文化学术精英的宗祠、纪念程颢、程颐的二程夫子祠、程门立雪游酢的游御史祠、刘韐与刘子羽等的刘氏五忠祠、朱子父亲的朱韦斋先生祠、胡安国的胡文定公祠、刘屏山先生祠,还有黄勉斋先生祠、蔡西山先生祠等。建州还有府学、孔庙、贡院、建安县学、瓯宁县学、练夫人祠等等。建州,不仅成为纪念朱子的主要场所,也成为纪念朱子理学家建筑物最为集中、开展祭祀活动最集中最频繁的地方。著有《建安记事》《斯文在兹》的文史学者吴章中认为,宋代以来,纪念朱子和众多相关的理学家建筑如此之多,如此密集地出现在同一座城市的现象,在全国是唯一的。

建州还是朱子文献中心。朱子遭遇“庆元党禁”,著述遭毁。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建安书院成立,师生广泛动员、四处收集散落民间的朱子撰写的诗文,包括诗词、赋、封事、奏状、书信、铭文、碑记、序跋等,加以整理校对成册;收集刻印行世的《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楚辞集注》《资治通鉴纲目》《近思录》等20多部朱子学术著作,最终编成并印刷《朱文公文集》100卷、《续集》11卷、《别集》10卷;还有朱在编的《朱子文集》88卷、黄榦《朱先生行状》等编撰的文集。经过20 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抢救朱子遗书的艰巨任务,厥功至伟。明代,建州人辅政大臣杨荣,受命编成《四书五经大全》颁行天下。有了建州,就有遍行天下、家喻户晓的朱子之书。

建州,文化圣地、理学名城。数百年来,声名远播,天下学子、八方百姓朝圣般涌来,明理崇德、羽翼斯文。

这是千年建州,对华夏文化的最大贡献。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建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