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7 11:0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毕 耕

 

余潜士理学思想座谈会在福州举行


 

理学八闽成一脉,更有耕村弘道长。10月16日,著名理学家余潜士理学思想座谈会在福州隆重举行。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陈荣春,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原北京军区空军副政委余爱水少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开,福建省社科联副主席郑东育,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党支部书记、朱子研究院院长马照南,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卢美松,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游炎灿(兼秘书长)、徐德金、朱文,和台湾政治大学陈逢源教授(通过视频连线)等领导、专家学者出席。

微信图片_20251017203058_157_3.jpg


微信图片_20251016174033_41_13.jpg

座谈会现场

余潜士,是清代中后期闽中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理学大家。他一生恪守程朱之道,主讲鳌峰、寿泉等书院三十余载,门生遍及八闽乃至台湾,被誉为“闽道学之宗”“理学东南重镇”。其学术思想根植于儒家正统,融合闽学精髓,强调“诚正修身、明理笃行”,主张以教化济世、以道德立人,在福建思想史和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朝廷赐其进士出身,入祀乡贤,配祭孔庙,足见其德行与学识之卓然。

DSC00063.JPG

座谈会主持人徐德金

座谈会由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余潜士研究院院长徐德金主持。主要由5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余潜士的生平、思想、学术、影响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深入探讨,既有宏观把握,也有微观考辨;既有理论阐释,也有现实观照。

微信图片_20251016174632_44_13.png

马照南以《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的余潜士思想价值重估》为题,系统梳理了余潜士学术思想的源流脉络,聚焦余潜士文化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的创造性转化实践,揭示其如何从尘封文献跃升为乡村振兴的“活的操作系统”,为“第二个结合”在基层落地提供鲜活样本。他特别指出,余潜士以“清廉、笃实”立身,其“非义不取,唯学是务”的品格,凝练为闽地士人的精神坐标。在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的今天,这种将道德修养内化为生命实践的“理学人格”,恰是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它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想,具有跨越时空的感召力,余潜士文化的价值不在“复古”,而在其作为文明基因的携带者,为新时代文化创新提供着未被充分发掘的“思想矿藏”。

微信图片_20251017232009_138_8.jpg

余爱水将军把余潜士的精神品格置于中华文明的精神谱系中进行观照,提炼出“和、善、勤、情、均、统”等核心价值,并提出“学有真知、行有遵循、怀有天下”等实践路径,发人深省。

DSC00118.JPG

深耕道家哲学与思想史研究的郑开教授以《民间儒学、地方传统与乡村文化建设》为题,从哲学义理的深度,对余潜士的思想进行学理建构与理论阐释。他深入分析余潜士思想与朱子思想的联系和传承,强调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与途径。

DSC00124.JPG

台湾政治大学陈逢源教授撰写3万多字长篇论文未能与会,专门录制了视频发言。他讲述了余潜士的学问如何跨越台湾海峡,在宝岛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余潜士作为“门生遍闽台”的理学宗师,其思想具有跨地域、跨时代的深远影响力。两岸同根同源,文化血脉相连。

DSC00128.JPG

卢美松是福建地方文献与历史文化研究的权威专家,对余潜士的生平史料有着深入的考据与整理。他主编《余潜士全集》和此次座谈会论文集《知行互进——余潜士思想研究》。座谈会上,他以《学行·读书•教馆·著述•评价》为题,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先贤形象。专家们的发言立意高远,内容丰富,见解深刻,为我们呈现了一场思想的盛宴、学术的盛会。

此次座谈会由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福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永泰县政协协办,永泰县余潜士基金会、永泰县耕村书院承办,特别是得到余则镜、余则昌、余则灶、余斌等余氏后裔的积极参与和倾嚢资助。全国专家学者代表,省市县直机关干部50余人参加了座谈。毕耕/文;毕耕、成文/图

微信图片_20251017212608_171_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