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5 07:1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思翔、金 穑等


·何少川散文集《闽茶趣谈》评论专题· 


寻觅闽茶的气度

——《闽茶趣谈》读后

  

这几年,断断续续读了少川先生的一些茶散文,并留下深刻印记。前不久,听说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将其茶文结集出版,我就在琢磨一事,编者该为其文集拣选个什么名字好呢?及至手捧《闽茶趣谈》,思忖再三,觉得这个书名还好,切题。书中熟悉的篇章,再次翻阅,似有故人小聚之感。

多年研习茶文化,有这样一种感受:谈闽茶不易,谈好、趣谈、谈出真知灼见恐怕则就更难了。原因何在?中国茶文化既博奥又精微,闽茶除了具有中国茶共性之外,个性特征极为突出。试举其要,闽茶自宋代登上茶叶舞台的中央,就没有退场过。不同时期都焕发出流光溢彩。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都源自福建。每种茶的问世,都是茶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宋代的北苑贡茶元代的御茶园闽南的功夫茶海丝浪花里的茶香万里茶道的始发地省会福州花与茶的珠联璧合……是书写茶史绕不开的,也是其他地域所难以企及的。清代修撰《四库全书》,饮馔之属,仅仅收录8种茶书,闽茶独占6种。可惜多年来福建茶学界、茶文化界没有系统地梳理,给予一个权威的评价与定位,而任由后人肆意评说。有人意识到闽茶的恢宏,但碍于认知,评点起来蜻蜓点水;更多的是在低水平重复,更有甚者简直是自贱了。由于职业的缘故,多年来接触了大量闽茶书稿,每每为其率尔操觚蹈袭前人人云亦云而生闷气。这还事小,关键是茶产业大发展的今天,无比丰赡的历史资源几乎闲置着,比如“武夷茶”,这个昔日中国茶的代名词在打造品牌时代就没有很好地利用。多年前就有人呼吁立项著述“闽茶史”,但有学者嫌见效慢而拒之。笔者至今引以为憾事。这是谈闽茶之难的主要原因。

《闽茶趣谈》篇幅不大,却是少川先生才、识、学、德高度的、集中的勃发。从勾稽茶史到今天福建茶产业的复兴、茶场种植、茶企发展、新品种的孕育;从林林总总的名茶到当今茶界的领军人物如正山堂的江元勋春伦的傅天龙等;从茶经济到文化习俗;从品鉴到茶艺;从茶叶到茶具,综论闳其中而肆其外,格局雄魄,尽显闽茶的气度。诸多数据资料支撑着少川先生的观点。福建是首个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元的省份,多年来产量、产值等居全国第一。这几年,福建茶引领中国茶产业的风向标在生态茶园建设、茶叶标准制定、品牌塑造、销售网络建设、文化提炼、海丝行等诸多领域占领着制高点或走在最前列。近年来的茶叙外交,更是让闽茶占尽风头。《闽茶趣谈》也提到了福州的茶港时代。想当年,福州港、厦门港、三都澳、泉州港、沙埕港等见证了闽茶源源不断飘香海丝的历程;见证了福建先贤驾驭海洋,碧海掣鲸,在狂涛海啸中开拓的决绝勇气。面对先贤,我们一些气度狭促者的茶人茶企当自省。福建茶品类多,但有些茶类种植区域拘囿,也就三五个县,产量也很小,本当携起手来共同做大做强市场,结果忙于争个原产地而画地为牢,自我竞争。

谈茶之不易,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植茶到品鉴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过程,没有实际操作经历实难洞悉其妙。这一点,茶史已经给予了足够的实证。明代留下的茶书有五六十种,最受后世推崇的是罗廪的《茶解》,堪比陆羽《茶经》,为什么呢?盖因高君先生自幼喜茶,及长,周游产茶之地,采撷众长,然后返乡,居山十年,琢磨总结,始得真法。其实,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熊藩熊克父子《宣和北苑贡茶录》都是茶人亲历亲为实践的结晶。反倒是宋徽宗《大观茶论》留下太多的疑点。试想想,赵姓皇帝身居幽宫,奢华靡费,不事稼穑,岂能详尽论述茶叶采摘时机掌控、制作火候拿捏、工艺与成品茶品质的微妙关系? 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脍炙人口,其中有一句“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蔡襄就冷静地提醒道:“希文兄,茶之绝品色贵白,翠绿实际上是下等茶。”范仲淹惊得目瞪口呆。蔡襄顺势建议将诗句改为“玉尘飞、素涛起”如何?

少川先生的识见,他是深谙这一点的。《闽茶趣谈》涉及的茶、人、事皆是其亲历亲闻。多年来少川先生穿越了建瓯、武夷山、福安、安溪、福鼎、武平、漳平、诏安等茶区。可以说,《闽茶趣谈》是少川先生用脚步丈量出来的。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漳平水仙、永春佛手、福州茉莉花茶、平和白芽奇兰、诏安八仙茶、邵武铜碎茶、罗源七境茶等等,福建的茶人可能烂熟于心了,而少川先生一一品鉴后,还是留下了不一样的感受。一杯茶,不同涵养之人认知与解读能力不啻霄壤。书中阐发的茶俗、茶艺等,是少川先生用眼睛观察出来的。所以也就比同类书多了些脉动与活力。类似少川先生身体力行的学风,遗憾的是现在福建学界少了,甚至稀缺了。对此,我是深以为忧的。这一点,我们与域外不少学者有距离了。东瀛的茶学者矶渊猛先生等为著述来福建20多次。须贺努先生为研究台湾茶业,在台湾一驻扎就一年;为研究万里茶道俄罗斯段,走一趟就是半年。最近,他在研究 “侨销茶”,奔波在东南亚国家的大街小巷,寻访那些消失或即将消失的老字号。侨销茶本是我们福建的特色,而东洋人在研究方面走在前面了。面对须贺努先生的执着和践行,我们只能说惭愧了!我的小老弟谢付亮先生陆续推出的《卖茶你要这么说》等茶叶经营管理书系,灵动飞扬,很受市场欢迎,这与他十多年来奔波在茶叶市场,孜孜矻矻,为卖茶者解决实际困惑不无关系。

“学问之道,知而后行。”这本就是史上茶人很好的传统。1786年70高龄的袁枚蹒跚至武夷山,一改对武夷茶的认知,留下品鉴武夷茶的名篇《试茶》,我们受用至今。

“天下之茶建为最。”闽茶文化厚重,闽地历代不乏经典的解读者。宋代的蔡襄、宋子安、赵汝砺、黄儒、熊藩熊克父子,明代的徐惟起、谢肇淛、高元濬,清代的陈元辅、陆廷灿等,其精辟之言读来有醍醐灌顶之感。其实,汉魏六朝以降,文人雅士们就不约而同地往茶杯中加文化因子。从此,茶与文化惺惺相惜,情结难解,乃至于穷尽汉语最靓丽的词汇,披挂到了茶叶身上。骚人墨客舞文弄墨、宴乐雅集时常以茶助兴。文化的熏陶浸染,又使茶叶变得雅致与超然。少川先生是散文家,善于品茶鉴茗,捕捉茶叶美的特质。这本《闽茶趣谈》中不少篇章就专门探讨茶趣,提倡品茶之境界。其实,明中晚期以降,茶人品鉴就多追求茶之趣了,中国的饮茶渐趋形成“色香味韵趣”体系。福州人徐惟起的茶事随笔《茗谭》就很有趣味,从字里行间透射出作者的品鉴雅趣。另一位福州人康熙时的陈元辅有言,饮茶贵得茶中之趣,若不得其趣而信口哺啜,与嚼蜡何异?如何得趣,山窗凉雨,对客清谈时得之;竹楼待月,草榻迎风时得之;梅花树下读离骚,杨柳池边听黄鹂时得之。一旦得趣,便觉清风透入五中,自上而下,周身通透。各种微妙,得趣者自知,用语言描述反而无趣了。泡功夫茶是一种趣,福建人整天泡在功夫茶中却不失敢拼能赢的豪情何尝不是一种趣呢?

福建枕山卧海,地貌特征使福建成为农耕文明的尽头与海洋文明的前沿。每一座城市,大自然几乎都给予了一款值得骄傲的名茶。如今新时代的春日里,茶园如海,嘉木盈畴,和风骀荡,红颜绿波,伊人款款,紫蓑青笠,竹篓盈盈,散发着纯真,清香,情思。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自然衍化出高质量的品鉴方式。阖上书卷,来享受茶带来的宁静、趣致与清新吧。 


品说茶韵味 诠释茶文化

——读何少川散文集《闽茶趣谈》

林思翔

 

微信图片_20200423160207 - 副本.jpg

      在何少川同志离世一周年之际,他的《闽茶趣谈》散文集日前由海峡书局出版。

      这是一本少川同志晚年潜心撰写的“茶的絮语”的散文集。书中收入的40多篇文章,除了个别篇目外,绝大部分都是近十多年来,他带领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省作家协会联合采风团走进全省各地采风期间,深入采访写成的。我有幸作为采风团一名成员,深切感受了他认真采访的作风和严谨探究的精神。如今捧读少川同志遗作,他的音容笑貌又浮现眼前。书中他所述写的茶乡、茶语、茶品、茶趣历历在目,令人不胜感慨。

      自古文人好茶,少川同志亦然。他坦承:“我是喝茶人,我认为茶是最健康的饮料,一日不可无茶。也许是爱屋及乌吧!因此我兴趣阅读写茶的文章书籍,喜欢观赏茶歌茶舞和茶艺表演,关心一切有关茶的信息。”由于有这个兴趣爱好,他就从单纯的喝茶人变为品茗者,进而成为探索茶、研究茶的爱好者,而后把自己对茶的感悟与理解化为精美的趣味文章。可以说,《闽茶趣谈》是一本叙说茶的前世今生、品评茶的风骨雅韵、探究茶的特质底蕴、畅述茶的名人轶事的散文集,言之有物,文采斐然,是何少川同志散文创作中的又一个亮点。

       福建是我国产茶大省,且历史悠久。植茶历史有据可查的东晋南安“莲花荼襟”,至今已1600多年,福建茶的扬名,有文可查的五代毛文锡《茶谱》也已千余年。福建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培育和生产出了多种多样的茶叶品类。少川同志走进全省茶区,遍访茶农和茶叶工作者,对我省生产的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以及茉莉花茶都做了深入研究。通过对武夷山桐木关、建瓯北苑、安溪西坪、福安坦洋、宁德天山、福鼎太姥山、政和锦屏等茶原产地的考察,用一则则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的生动故事叙说茶史茶事,说明自古福建茶品丰富,且质量上乘,不愧“天下之茶 建为最”的赞誉。

      福建处处见茶,不仅有“大路货”的茶,还有许多各具地方特色的精美茶品,这些茶品有着明显的地域性,而且风味迥异、韵致独特,有的虽因产量不多鲜为人知,但其身世来历都有故事。少川同志对这些茶尤感兴趣,他不辞辛苦,上岭越壑,深入考察,留下手记。例如:霞浦的“元宵茶”、福鼎的“绿雪芽茶”、云霄的“陈将军茶”、鼓山的“半岩茶”、屏南的“泡蛋茶”、武平的“蕉礤茶”、将乐的“擂茶”、诏安的“八仙茶”、平和的“白芽奇兰茶”、邵武的“碎铜茶”、泉港的“涂岭红茶”、南安的“石亭绿茶”、大田的“高山美人茶”、泉州的“清源茶”等,这些茶特质明显,且历史悠久。读着少川同志叙写的这些特色茶故事,如品悠韵清茶,茶香人亦醉!

      这本书不仅见物(茶),而且见人。读后发现,许多名人与福建茶有密切关联。比如,张三丰与邵武碎铜茶的关系,葛洪与霞浦茶的关系,欧阳詹、林藻、林蕴与清源山茶的关系,陈政、陈元光父子与云霄茶的关系,王审知与鼓山茶的关系,蔡襄与北苑茶、清源茶的关系,王阳明、黄道周与平和茶的关系,李光地、弘一法师、余光中与佛手茶、大田茶的关系,以及林语堂与闽南茶的关系等。这些名人或饮茶,或品茶,或植茶,或因茶感悟奋然而为,他们的“茶缘”都令人回味。书中我们还可以读到当今为茶叶发展作出贡献的一些优秀人物,他们的业绩将载入史册,永为后人所铭记。

      少川同志熟读茶经、茶述、茶谱、茶论、茶录、茶考,以及茶诗茶文,不仅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还有着丰富的茶叶知识储备。由于他对茶史感兴趣,对茶叶学术上的一些问题,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这在书中一些篇章可以看到。比如,茶界关心的“陆羽《茶经》、裴汶《茶述》,皆不第建品”问题,他的理解是“陆羽、裴汶论著中之所以没有提及闽茶,主要还在于他们从未到过闽地,闽茶在那个时代又难有北运。他们无法接触到闽茶,自然不可能入书,情有可原。”(见《为闽茶发声的古代茶论》)又如,对铁观音茶的命名,有“魏说”,有“王说”,皆源于传说。他深入考察后,从斗茶“看”和“喝”连音闽南话“七观饮”中,悟出“铁观音”(见《“铁观音”探源趣说》),成了又一说。

      少川同志认为,“芳茶可娱”。他说,茶的娱乐性内容非常丰富,形式极其多样,较常见的有茶道、斗茶、茶艺、茶歌、茶戏、茶诗赋、茶书画等,既有茶文化深厚的内涵,又充满茶的情趣和意味。我跟随他采风多年,发现他每到一个地方,都注意收集挖掘与茶文化有关的人与事。光泽的采茶灯歌舞、霞浦的茶联征集赛、安溪的茶王赛、鼓山的普茶活动以及福鼎的古老茶俗等,书中都有记述。读后令人深感茶文化之丰富多彩、可娱可乐!

      少川同志爱茶、吟茶、写茶,是兴趣爱好。他借此表达心中的愿望,抒发家国情怀。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表达的意愿有三点:一是,在参观福安“海峡大茶都”时,应邀留言,他“畅想未来表达期盼”:“让中国茶成为世界第一饮!”二是,在考察建瓯北苑茶园时,“我对当地朋友说重振‘北苑皇茶’美名”!三是,希望“应该多制作些满足广大群众需要,品质好,价廉的茶”。集中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我想这也是他不辞辛苦写了这么多茶故事的用心所在。

      少川同志这本《闽茶趣谈》散文集,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对闽茶的多方面认识,有助于茶文化的弘扬。“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感谢少川同志用辛勤的劳动为我们留下这份难得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