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9 16:0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沈延环

我会与省作协联合采风团走进宁化采风


12月23-26日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省作协联合采风团,在省委原副书记、中国作协会员、高级编辑何少川同志率领下,走进宁化采风,以合作编撰走进宁化报告文学散文集。

县委书记肖长根向采风团介绍了县情。

宁化位于福建西部、闽赣边界中部,县域面积2407平方公里,辖7镇9乡1个华侨农场,总人口36.9万。主要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全世界亿万客家人的总祖地。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客家文化的发祥地,自西晋永嘉年间开始,为躲避战乱,大批中原先民辗转迁徙到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赣结合地,至唐宋年间,石壁已经汇聚了数以万计的南迁汉民,孕育形成第一代客家人。此后,客家先民以石壁作为新的起点,向外拓殖,飘洋过海,如今客家后裔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宁化文化底蕴深厚,是联合国地名组织认定的“千年古县”,历代才人辈出,曾孕育了扬州八怪、诗书画三绝黄慎,隶书巨匠伊秉绶,诗人郑文宝,著名方志家李世熊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二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宁化是原中央苏区县、中央红军长征四个出发地之一。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宁化进行革命斗争和实践活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总人口13万人中有1.37万人参加了工农红军,全县人民为中央苏区政府和红军征粮筹款,被授予“扩红模范区”、“支前模范县”等光荣牌匾;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路,在关系我党我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中,宁化数千子弟兵所在的红五军团34师担任后卫任务,绝大部份壮烈牺牲。长征结束后,到达陕北的幸存者仅58人,全国解放时健在的宁化籍老红军仅28人。宁化儿女用宝贵的生命和鲜血,为中国革命写下了悲壮而光辉的篇章。三是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地处闽江、赣江、韩江“三江”源头,生态保存较好,森林覆盖率达71.5%,境内有国家地质公园天鹅洞群、全国最深的岩溶湖蛟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牙梳山等自然景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钨、锌、锡、稀土、石灰石等,其中钨金属储量达30万吨、是全国四大钨矿之一,稀土金属储量20多万吨,石灰石远景储量14亿吨以上。全县耕地面积44万亩,林地面积280万亩,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最大的烟叶生产基地、全国南方重点林业县,主要农业特色产品有河龙贡米、烤烟、茶油、薏米、茶叶等。四是边界贸易比较活跃。与江西省的石城、广昌接壤,省际边界线长达215公里,历史上边贸活动比较活跃,是全省五个边界贸易开发试验区之一,已建和在建专业市场21个,建成后城区人均商业面积可达8平方米,商贸物流产业前景看好。五是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仍是全省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县之一。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近年来,宁化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奋起直追,集中精力上项目,全力以赴促跨越,综合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预计今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1.5亿元,增长11.5%;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5.15亿元,增长1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3亿元,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1.2亿元,增长16%;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1.5%、11%。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宁化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宁化摆脱落后、进位赶超的千载难逢的绝佳机遇期,宁化干群将认真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决策部署,抢抓机遇,奋力赶超,着力提高产业集中度、贸易集散度、人气集聚度,增强跨越发展核心竞争力,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作出贡献。

采风团参观了世客中心、巫罗俊怀念堂、北山革命纪念馆、客家祖地、红军医院、现代农业观光园以及天鹅洞、蛟湖等,还深入工业、农业、学校、单位以及文化旅游景点采访,将撰写31篇纪实文学作品,汇成“走进宁化”一书。

县领导余建地、林移发、张清祥等或看望采风团或陪同有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