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5 13:2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沈延环

我会和省作协联合采风团走进海沧



2月25-28日,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联合采风团一行35人在省委原副书记、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少川率领下走进海沧采风,以撰编“走进海沧”报告文学散文集。四天来,通过听取海沧管委会主任、区长李伟华的区情介绍和实地参观考察,采风团成员对海沧台商投资区成立25年来的发展变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海沧以其临港对台优势,于80年代末开始了大开发大建设的征程,于1989年获批成为全国设立最早、规划面积最大的台商投资区。1990年初的“901”工程,2003年设立单独行政区,2008年获批海峡西岸首个、全国第七个保税港区都成为海沧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从1995年首家工业企业投产到2013年的18年,地区生产总值由不到10亿元升至424亿元,增长超40倍,年均增长23%;区级财政总收入由465万元升至71亿元,增长超1500倍,年均增长50%。全区财政总收入跨入全省三个“百亿县(市、区)”行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工业产值、人均财政收入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全省“八连冠”,综合实力跻身2013年度“中国市辖区综合实力百强区”第20名,排名“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区”第19位。海沧的发展造就了“海沧现象”、“海沧速度”,也让海沧一跃成为厦门、福建乃至海峡西岸的现代强区。



海沧在过去的发展中,一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和先行先试的实践中彰显着活力:

(一)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有活力。着力发挥优势、凸显特色、引资引智,通过整合、培育、引进、提升,立足长远培育港铁物流及临港产业、信息消费和数字化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六大千亿产业集群和厦门钨业、海投集团等八大百亿企业集团,打造龙头项目和产业,推动投资环境国际化,打造科学现代的产业新格局。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的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总部大厦启动建设,全球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码头——远海码头将于今年投入运营,下步将 推动总投资120亿元的南港区建设,建成后可增加集装箱泊位16个、吞吐能力500万标箱。

(二)生态宜居,新城建设有活力。投资区成立25年来,健康生态新城区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海沧从人们眼中的工业区发展成为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区,城市向心力逐步加强,片区差异发展更加明显,海沧将在现有优势上,突出打造健康生态的美丽新城区。

(三)民生优先,群众生活有活力。海沧始终注重民生优先,推进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同步繁荣,并着力及早防范就医难、就业难、就学难、出行难等“城市病”,促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民众。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6万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6万元,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率先全省实现农村居民零缴费参保和社保、医保基本全覆盖,率先实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贴金额全省最高,就业政策全省最优。

 



(四)先行先试,对台交流有活力。海沧因台而设、因台而兴,起源于邓小平同志亲自指导的“901”工程,多年来,海沧持续深化对台交流合作,不负使命、先行先试,在对台经贸、文化、服务上创出品牌和特色,着力打造先行先试的开放新平台。海沧实际利用台资约占全区利用外资的五成,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的四成。截至目前,累计引进台企205家,正新海燕、明达塑胶、大陆首家台资医院长庚医院等一批台资项目落户海沧。

(五)共同缔造,社会治理有活力。海沧被确立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岛外唯一试点,海沧紧密围绕“核心是共同,基础在社区”的要求,积极推动试点工作,努力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提供经验,书写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地方范本,下步海沧将紧抓“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在全市各级各层面全面铺开的契机,再创经验、再领先一步,打造美丽厦门的治理新模式。

采风团成员还深入各有关社区、企业、码头、村庄和景点进行深入采访。区领导黄锦坤、吴顺彬、张谷、苏亮文、陈世界、吴伟平、叶莎莉等或看望采风团成员或一起参与有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