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6 16:2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许由龙

 

跟随革大老校长下基层见闻

许由龙

 

70多年前,我在福建革大学习期间,有机会多次聆听张鼎丞校长所做的精彩报告;半个世纪前,在我担任新闻记者时,又有幸跟随张老在福建的视察活动,近距离目睹张老言行举止、喜怒哀乐。张老革命风范、远见卓识以及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使我深受教育和鼓舞……

 

忆校长顿生情愫,见恩师倍加敬佩

1961年2月初,正当农历春节期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张鼎丞,风尘仆仆地从北京赶来福建视察。当时我作为福建日报社驻闽侯地区记者站负责人,受地委第一书记温附山指派,与他一起陪同张老在闽侯地区的视察活动。

我在获悉这一光荣使命的喜讯后,兴奋之余油然联想到张老在我心中永远铭记的若干往事:福州解放之初,张老受命出任福建解放后首任省委书记,还兼中共华东局组织部长、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第一政委等诸多重要职务,但许多人仍亲切地叫他“张老”。在百废待兴日理万机中,他为快速培养大量训练有素的地方干部,决策在短期内创办“抗大”式的福建人民革命大学,并亲自兼任校长,呕心沥血。革大开学后,他又挤时间多次做长篇报告,其循循善诱之情,我一直镌刻心中。在我刚走上农村工作岗位时,福建不少地方仍匪患严重,邻近区乡新政权就被成股土匪猖狂围攻,4名区干部壮烈牺牲。此时区委领导正在酝酿下乡工作组人选,我的耳边立即回响着张老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要树立革命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了革命信念和勇气,便能立刻投向人民,成为革命干部……”这些气壮山河的号召,犹如出征战鼓,催人扬鞭策马奔前方,给我增添无穷的勇气和力量,我遂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主动请缨到匪情最严重的乡村工作。后来在剿匪斗争中,又是以张老为领导的福建省委、军区正确部署,迅速调兵遣将,集中5个师的兵力,分赴匪患重灾区。进驻我所在的辖区是由闽侯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刘国兴(原革大二部主任)率领的近千人部队。经过3个月艰苦奋战,终于传出捷报,方圆近百里的土匪全部肃清,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完成。在年终总结会上,党组织给我做了“在这血与火的斗争中,经受了考验,得到了锻炼”的鉴定。翌年3月在闽侯县三级扩大干部会上,县委、县政府授予我“模范干部”称号;在我刚满18周岁那年8月,我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跟随革大老校长下基层见闻我党成立初期,张鼎丞就是党在闽西地区负责人,领导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审时度势创建了福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第一支红军部队;几十年南征北战,建立了不朽功勋,为党和人民做出重大贡献。如今又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可是视察时既无警车开道,又无保健急救车殿后,总共只有两部并不豪华的小车:温附山带我乘坐一部“开道”,张老和秘书乘坐另一部“殿后”。这两部普通车辆,行驶在车水马龙的福(州)厦(门)公路上,一点也不显眼。事后我才得知,如此轻车简从,正是张老事先特地交代安排的。

走近张老身边,见他身穿褪色的蓝棉衣,瘦削的脸上透出刚毅的神色,与我记忆中11年前看到的张校长没有两样,只是因岁月流逝和工作劳累,额上皱纹深了些,比之前显得衰老,但性情怡然,目光炯炯,还是展现了一位机智成熟、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家形象……

 

揽英才肝胆相照,用干部五湖四海

温附山实事求是地向张老汇报了当前工作情况。当温附山提到陈绍宽(时任福建省副省长)曾反映目前工作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近日他因病正在闽侯老家休养时,张老一听就站起来,焦急地说:“走!我们现在先去看望陈老,然后再深入基层调查。”当张老快步进入陈绍宽家时,连忙起身的陈老情不自禁地拉着张老的手,乐滋滋地说:“真是喜从天降!见到阔别多年的张主席,我的病已好了一半。”张老深情回答:“多年来我身在北京,心中总是时常惦念着你这位老朋友。”

老友重逢,无拘无束;清茶一杯,有说有笑;问之陶然,答之欣然。茶味越喝越淡,情意越谈越浓,气氛热烈而和谐。这样的精彩场面,生动地体现了共产党人与民主人士“肝胆相照”的景象。在谈笑中,陈老也敢于直言,如实反映近年来不少领导干部好大喜功,造成农民缺食少衣的困境……张老虚心地倾听陈老的批评,感谢他坦诚相告,然后郑重其事地说:“工作失误的主要责任在中央。最近我参加中央全会,针对这些问题,会议做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重大决策,今后事情就好办了!”陈老听后充溢着笑意:“今天见到你是一喜,听到这‘八字’决策又是一喜,真是双喜临门啊!”

温附山接着这个话题,也满面春风地说:“我也补充个‘双喜临门’:一是张老回闽,为我们贯彻中央决策增强了信心和力量;二是小许记者是当年张老任革大校长时的学生,正巧师生喜相逢!”张老脸上泛起微笑,关切地询问我的工作和报社近况,耐心地听完我的简要汇报后,又乐呵呵地说:“眼看我的革大学生成为党报记者,还有大批革大学生在各条战线上大显身手,我真感到欣慰!”我以亲身感受,激动地说:“张校长在福建劳苦功高,工作卓有成效,人们有口皆碑!革大广大同学正是遵照校长的历次教导,努力实践,不断成长……”张老接着又深情鼓励我:“办报是件很辛苦的事,同时也最能锻炼培养人才。你现在才二十几岁,今后征途漫长,任重道远,可要再接再厉啊!”

陈老插话赞扬:“张主席特别重视培养人才,如今桃李满天下,处处结硕果!”温附山对此体会更深:“福建解放初期,我曾在张老身边工作(时任省委副秘书长),耳濡目染中深知张老以战略眼光高屋建瓴,对人才培养坚定不移,强调‘五湖四海’用干部、肝胆相照揽人才,重视关怀党报,创办革命大学,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并争取、团结像陈老等大批有作为的民主人士出来工作,扩大了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建设新福建……”陈老也感同身受地说:“张主席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襟怀,精心培养并大胆使用人才,为此倾注心血,殚精竭虑……”张老即打断他的赞颂,谦虚地说:“我做得还不够好,今后寄希望于大家继续努力……”

辞别陈老后,在转向基层调查前,张老又亲切地叮嘱我:“你是常驻地方记者,经常东奔西跑,生活漂泊不定,应该注意安康保健。身体可是革命的本钱啊!”他既是严师又像慈母般的温馨话语,早已使我心潮澎湃,喉咙哽咽,难以再说更多感谢之词。

 

爱人民当好公仆,忠于党无私奉献

张老在视察农村过程中,避开了县、区、乡、社层层接待,“一竿子”插到村寨群众中。他所到之处,均无事先通知,因而没有出现人群列队欢迎的场面,但博得了百姓的信赖和赞扬,掌握了平时在领导机关听不到的真实情况。当时,八闽大地正笼罩着低沉的气氛,即使过大年期间也无节日欢乐景象。当时又气温骤降,天寒地冻,但张老毫不畏惧退缩,而是顶着寒风深入到农户、田间、菜地、果园、食堂、牛棚、猪栏鸡场等角落,虚心询问,细心观察,刨根探底,解剖“麻雀”。当他到了几户社员家中,亲手揭开锅盖,一眼看到灶底,就问铁锅何在。群众直言是两年前大炼钢铁时,干部为表现“成绩”,连社员家中铁锅也拿走凑数;稻谷成熟不及时收割而烂掉,以至减产缺粮大家吃不饱,甚至发生个别人饿死的惨剧……

听到这些,张老痛彻心扉,心如刀割,泪眼模糊。他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公仆姿态,恳切、耐心地安抚群众,为当地工作失误而自责,并明确指出中央已意识到党的工作失误根源所在,最近制定“八字”方针,正是纠正失误的一大举措。他又强调眼前存在困难完全可以克服,比起当年推翻旧中国“三座大山”,那不过是一段插曲。应该坚信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只要坚定必胜信念,党政军民同心协力,必定前途光明,充满希望!与此同时,张老又严肃认真、苦口婆心地对随行的温附山和所接触到的部分县社干部说:“解放十多年了,群众还不能过温饱生活,我作为曾在福建工作过的人,深感内疚和不安,无颜见家乡父老。老百姓是我们父母和亲人,是我们党的生命源泉,人民的利益重于泰山!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不能忽左忽右,不能强迫命令……一定要认真领会、坚决贯彻‘八字’方针,切实纠正以前的失误偏差……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送走张老以后,在返程的车上,温附山深有体会地对我说:“张老一生追求真理,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毕生享用无穷!”接着他向我介绍了他在张老身边工作期间所见所闻。张老早年战功卓著,新中国成立后,励精图治,屡创佳绩,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讲究个人享受;他一贯廉洁自律,乐于奉献,心中装满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计较个人和亲属的得失。他的亲生女儿和女婿都在闽侯地区一个工厂工作,张老再三嘱咐地区领导绝不能给他们特殊照顾,结果他俩始终是厂里的普通职工。张老还有个亲侄儿是革命烈士后代,1954年从福建师范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当时许多人不愿意去的海防最前沿的一所中学当教员。他牢记伯父对他“要做平凡人,不搞特殊化”的教诲,一直乐于当一个普通教师,周围的人长期不知他和张老的亲属关系……温附山谈到这里,充满敬意地说:“张老确实是领导干部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我对张老所见所闻,在张老伟大而光荣的一生中,不过点滴。然而一叶知秋。这些足以表明张老几十年如一日,一身正气,高风亮节,献身革命,鞠躬尽瘁!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值此建党百年、福建革大创办72周年之际,回顾祖国走过的崎岖不平之路。我们更加怀念像张老那样无数英雄儿女,正是他们以崇高的精神,碧血丹心,坚定信念,挺起民族的脊梁,引领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不屈不挠,抗击敌人,抵御灾难,为祖国独立、解放和革命建设,为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谱写了惊天动地、感人肺腑的壮丽诗篇!

 

(作者系福建日报社驻闽侯记者站原负责人、《每周文摘》原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