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5 09:4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叶飞与三明“小三线”建设

周积源(口述) 巫瑞万(整理)

 

叶飞像.jpg

叶飞像

铺设管道.jpg

铺设管道

 

建设“小三线”重工业基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加上地处东海前线,常受到盘踞台湾的蒋介石匪帮的骚扰,要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十分困难。

叶飞在张鼎丞同志离开福建后主持福建省委工作。为改变福建省工业“一张白纸,手无寸铁”的落后面貌,他在中央召开的北戴河经济工作会议上说:“福建必须要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应该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工业门类体系。理由是:福建是前线,得到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是肯定的,但是要立足于战争,作好早打、大打的准备打仗。如果打仗,汽车、大炮、仪器等许多机械设备坏了,在福建无法修理。如果这些设备坏了,还要拿到外省去修理,就会误时误事误大事。” 党的“八大”后,中央提出了 “为了发展地方工业,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化肥厂和钢铁厂”的指示。这是一个机遇,叶飞在鼓山召开福建省委经济建设会议,会议决定:三年建设调整中,要全力以赴,进行“小三线”建设。

“小三线”设在何处?福建省委经过反复勘察论证,择定在综合条件较为优越的三元梅列盆地,进行本省重工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元梅列盆地上,仅有一个小镇——“三元”。小镇沿沙溪河边有一条小街,道路狭窄,一根晾衣竹竿可以横架街道两边,人口只有6000多人,且大部分是农业人口。街道上除了几家手工作坊外,没有其它工业。当地流传一个顺口溜:“小小三元县,三家豆腐店,城里磨豆腐,城外听得见。”

叶飞提出,从福建的实际出发,利用本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实行平战结合,发展地方工业,建立稳固的“小三线”重工业基地。为此,从全省调集建筑队伍,到施工现场。每一重要环节,他都做到亲自过问,亲自参与。他沿着燕江、沙溪河两岸,从永安安砂到南平一带,反复进行巡视。甚至还坐飞机从空中察看。叶飞动情地说,这里要建成一个像布达佩斯一样的工业城市——三明市。

决心已下,蓝图绘出。三明“小三线”重工业基地建设,成了叶飞心中的重头戏,大手笔。

千军万马战犹酣

1957年末,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的精彩序幕正式拉开了。省地质队,是省里最早派往三明进行“小三线”建设的工作队。接着,从各地抽调了大批的干部、工程技术人员,还有来自晋江、尤溪、龙岩、闽侯等地的民工,以及厦门大学中文系的师生,还有当地的干部、民工,云集三明,组成两支强大的建设大军,展开福建史上最大工程项目建设。

随着三明“小三线”建设工程进度的突飞猛进,人才队伍出现严重缺乏,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紧缺日益突显。叶飞专门到国家建筑工程部和冶金部协调,分别从西安、宝鸡、本溪、沈阳、鞍山、上海等地搬来援兵,钢铁、化工、安装等行业的老工人和技术人员3260多人驰援三明,投入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的大会战。到1958年7月,全国各地奔赴三明,参与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员多达4.4万余人。

面对荒山野岭,荆棘草丛,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发扬“南泥湾”精神,在北起徐碧翁墩,南至三元台江,长达25里的区域内,夜以继日,挑灯夜战。为了鼓舞士气,加快建设进度,叶飞经常深入工地慰问建设大军,有时还同建设者一起吃、住在大棚屋。干群一道战严寒、斗酷暑,住工棚,睡地铺,吃“工地饭”,喝凉水,移山填谷,开出了一片片平地,建起了一座座厂房。当时场面和劳动热情,可谓“千军万马,连夜战犹酣”。

1962年底,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基本建成了三明钢铁厂、三明化工厂、三明重机厂、三明热电厂、三明自来水厂、三明化机厂及机砖厂、水泥厂、农械厂等工厂企业65家。三明重工业生产在全省已经占到了举足轻重的地步。

“山明水明城更明。”三明从一个数千人口的山区小镇,发展到人口有12万多、工业产值飞速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这与叶飞同志当年在福建工作时的创议、关心、指导是分不开的。

三明列东老街.jpg

三明列东老街

早期三明电网.jpg

早期三明电网